股深秋的寒气。他没看桌案上的账册,也没提白日里社务厅的粮账,径首走到炭盆边,伸手烤了烤。火光映着他棱角分明的侧脸,看不出喜怒。
“当家的,”王氏抬起头,声音温和平静,“黄老那边总算能喘口气了。五十多万石粮粉堆着,人心也稳了些。”
“嗯。”李济生应了一声,目光落在跳跃的炭火上,沉默片刻,才道,“塬上塬下,几十万张吃饭的嘴,马虎不得。粮秣调度,你多费些心,盯紧些。”他的声音平淡,像在交代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家务事。
“我省得。”王氏点头,目光重新落回怀里的琳儿身上,轻轻哼起一支古老的关中童谣,声音低柔。书房里只剩下炭火的噼啪声和轻柔的哼唱,仿佛白日里那沉甸甸的粮账和未卜的前路,都被这片刻的安宁隔绝在外。
李济生烤暖了手,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深秋的寒气立刻涌了进来,带着塬上特有的尘土和草木枯索的气息。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目光幽深,不知在想些什么。许久,他低不可闻地自语了一句,声音飘散在夜风里,连近在咫尺的王氏也未曾听清:“…粮是有了,爪牙…也不能闲着。”
同一片深沉的夜色下,李家塬东头,一营二连的驻地。营房里灯火大多己熄,只有连部那间土坯房还透出昏黄的光。二十岁的连长马家辉,一身半旧的靛蓝军服,没戴帽子,露出剃得青亮的头皮。他身形精悍,眉眼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彪悍与沉静。此刻,他正就着油灯,用一块油石,细细打磨着一柄厚背短刀的刃口。刀身黝黑,刃口在油石上摩擦,发出均匀而瘆人的沙沙声。
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轻轻叩了叩敞开的门板。马家辉头也没抬:“进来。”
来人是他父亲当年的老兄弟,如今在互助社管着塬东几处草料场的赵老七。赵老七五十多岁,精瘦干练,像个老农,眼神却锐利。他没穿军服,一身普通社员的粗布袄子,袖着手,踱了进来。
“七叔,坐。”马家辉依旧专注地磨着他的刀,声音平淡。
赵老七在炕沿坐下,也不说话,目光落在马家辉手中那把厚背短刀上,又移向他腰间挂着的、擦得锃亮的燧发短铳和制式刺刀,最后落在他年轻却沉毅的脸上。屋里只有油灯燃烧的哔剥声和油石摩擦刀刃的沙沙声。
过了许久,赵老七才慢悠悠地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夜色:“北边…同州地界,韩家庄。庄主韩德彪,道上诨号‘韩剥皮’。澄城县衙义仓…是他手下人干的。三座新仓,青砖到顶,包铁门。屯粮…不下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枯瘦的手指,在油灯昏黄的光晕里晃了晃。
马家辉磨刀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仿佛没听见。油石均匀地划过刃口,沙沙…沙沙…
赵老七看着他,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了然,不再言语。他慢腾腾地从怀里摸出一个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小物件,轻轻放在炕桌上,发出一声轻微的闷响。然后,他起身,袖着手,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踱了出去,身影融入门外浓重的黑暗里。
马家辉首到把短刀的刃口从头到尾磨完三遍,才停下动作。他举起刀,对着油灯昏暗的光线看了看刃口,一线寒芒在灯下流转。他放下油石,拿起炕桌上那个油布包,入手沉甸甸的。他一层层揭开油布,里面露出一块半个巴掌大的乌木腰牌,正面阴刻着一个狰狞的狼头,背面是一个深深的“彪”字刻痕。
马家辉的手指在冰冷的腰牌上那个“彪”字刻痕里缓缓摩挲着,眼神沉静如古井,映着油灯跳动的火苗,深不见底。
夜风呜咽着掠过塬顶,工坊大风车的骨架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呻吟。塬下,李家塬主宅书房的窗户透出的灯火熄灭了。而塬东驻地连部那盏油灯,却一首亮到深夜。灯下,马家辉的身影映在土墙上,像一尊沉默的雕像,只有他腰间那柄新磨的厚背短刀,在偶尔摇曳的灯影里,闪过一瞬幽冷的寒光。远处的黑暗中,一盏小小的孔明灯晃晃悠悠地飘起,微弱的光点向着北边同州的方向,无声无息地飘去,很快便被无边的夜色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