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西北面,有一石梯山,位于北汉境内。*白*马.书`院! ^无?错+内!容·
北汉两万精锐,就驻扎在石梯山下。
因先前与李筠之间产生了不愉快,在监军卢赞的建议下,刘继业无奈之下只能拨兵朝着北汉境内回转。
可在刘继业内心深处还是认为李筠起事,是北汉能够扩大版图的绝佳机会。
由于这想法,刘继业率领两万北汉军,一路上走走停停的,期待着局势发生新的变化。
之所以要选择在石梯山下扎营休整,刘继业便是打算若是局势有新的变化,他可以即刻领兵重新进入潞州境内。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当刘继业要扛不住监军卢赞的压力时,李筠的使者终于赶到了北汉军营外。
听到有李筠使者到来,刘继业喜不自胜。
刘继业一方面将卢赞请至帅帐,待卢赞到来后,刘继业方才命人将李筠使者带进来。
牢记李筠嘱咐的使者一见到刘继业,就连忙将近来潞州局势的险恶变化告知给他。
“还望将军能念在同盟之义上,速派援兵,护我上党!”
使者声情并茂,言辞恳切。
然刘继业并未被使者区区几句话打动。
“你我两军之间,难道仅仅是同盟之义吗?”
尽管使者言语间多有隐晦,可刘继业是一时名将,一下就从使者的言语中得出了准确的判断——潞州的局势相当危急。-三`叶·屋, ,首~发¨
若非如此,以李筠那先前骄纵的模样,两者几乎闹翻后又怎么会再派使者前来伏低求援?
五代乱世中,趁火打劫是优良品德。
今李筠有难,若他刘继业不为国家尽力争取一番,怎能对的起先帝的信任?
听到刘继业的话后,使者面露苦色。
他听出了刘继业话语中的含义。
可一想到潞州局势危险,使者顾不得其他:
“明公有言,若将军能助我军击退宋军,待宋军退却那日,明公定会携土称臣!”
使者的“携土称臣”四个字,让刘继业忍不住大笑起来。
他要是的就是这一句话。
那一日卢赞会与李筠发生争吵,关键在于李筠只是想引北汉军为同盟,并非是想成为北汉的臣子。
得知李筠的态度后,卢赞当即表示反对。
刘钧让他率全国大半精锐前来,为的是李筠手中的战略要地,要的又不是“乐于助人”的美名。
见李筠愿意称臣后,刘继业将目光看向卢赞,似在询问。
迎着刘继业询问的目光,卢赞思索一番后点了点头。
见卢赞首肯,刘继业大喜,他让人先将使者带下去。
待使者离开后,卢赞吐出了心中尚存的一层隐忧:
“若来日李筠毁约,我军当如何自处?”
卢赞的担忧很有道理。′E?Z^小+说?网_ \追.最`新′章+节\
五代乱世,毁约那是家常便饭。
见卢赞担忧这一点,刘继业不免觉得卢赞这一文人,太过杞人忧天。
“今李筠主力皆在泽州。
而李筠若想我军保障后路,则定会下令潞州各县配合我军。
在这情势下,在我军击破宋军后,携大胜再一举分兵夺取诸县便是。”
刘继业的想法让卢赞面露赞许之色。
心中再无疑惑后,卢赞又问刘继业道:“将军打算如何获胜?”
卢赞身为文人,本身对征战一事是不在意的。
可卢赞不关心,不代表他背后的刘钧不关心。
刘继业亦知卢赞是在为刘钧询问,他没有迟疑,说出了心中的看法。
“方才听使者言,宋军有探查粮道之举动。
宋军此举,是为攻上党之必救,好将上党守军给引出城外聚而歼之。
然虚实之事,宋军能行,我军未尝不可。
我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