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就是陈不留所看到的。~卡+卡*小¢说*网_ !更,新\最_全?
但他又要如何和弟弟说,说自己记忆里和父皇母后相处的画面与他记忆里的不一样呢?
而且父皇待他也与陈不留不同。
陈琮怕开口不当伤了弟弟的心,但过去的事又总是绕不过去,如果要对他说及从前的事,陈不留相不相信是一回事,一旦说了又像是刻意突出他和弟弟的不同,他怕陈不留多想,会自怨。
中间停顿良久,他复说了句,“可要说,父皇真的能狠心杀害母后,我还是不信。”
他的眸中有痛苦,有迟疑,追忆道,“哪怕这几年里,他们多有不和,可在我的记忆中,父皇和母后也曾恩爱非常。”
他知道这话在陈不留听来,可能没有多少说服力。
可他见过的…真的见过的,哪怕那时他还小,但他记忆中的父皇母后曾那般恩爱。
哪怕现在,纵使看着像是不爱了,可父皇从未当着外人面给过母后难堪。,k,a-n_s\h!u.c·m?s\.*c·o*m`
有所争吵也从来只在陈不留身上。
他实在不敢想象,有一天,父皇会将屠刀指向母后。
“他不会对母后下手的。”陈琮还处在变声期,嗓音带着一些沙哑,一字一句,缓慢而郑重,“如果他真的对母后起了杀心,你觉得,母后会察觉不到吗?”
“他们之间的感情到底如何抛开不谈,母后也不是一个因情失智的人,可她在出宫前,唯一指认的真凶也仅有顺妃温梦云,她亦没有怀疑过父皇会想要杀她。”
陈不留沉默了。
在他出生之前的父皇母后是怎样的,陈不留确实未曾见过,只听人说过他母后和父皇曾经多么多么恩爱,甚至要不是因为太后从中插一脚,父皇后宫中也不会多上那么几个女人,也只会有她母后一个。
但他见过,那个向来厌恶他的父皇是极喜欢他的太子皇兄的,这一点,连他都得承认。′如^文-网^ ^首?发·
可他母后死了,有能力做到的三个人中,他对宁帝的怀疑值达到了顶峰,静的只能听到呼吸声的半分钟里,昏暗的烛火映照下,尚还稚嫩的陈不留脑中回想起了一年前的某个画面,口中不自觉的呢喃出声,“如果,母后非要护着我,而他,又非要杀了我呢?”
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说不上来为什么而铭记,只是记忆深刻。
那时的宁帝站在千秋宫门外的宫道上,身边除了一个贴身伺候的大太监,谁都没带,他站在黑夜里,身边未提灯,无声无息的凝望着在院内看星星的自己。
那时的自己也像是似有所感般,一转头,对上的就是宁帝那双极幽深阴暗的眸子,冷的像深渊里食人的巨兽,立在黑暗里,随时都能冲出来将自己撕成碎片,他僵在原地一动不动。
直到宁帝走了好久,才回过神来,身上也全是冷汗。
“皇兄,他想我死。你觉得,杀了我和母后之间,对他来说,哪个更重要?”
才十三岁的陈琮怔住,哑然,不知所言,一时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可那时,尚且才只有八岁的陈不留,不知是因常年不受父亲待见所以对他没有感情,还是他们这对父子真的生来就犯冲,他下意识的、像是第六感又找不到原因的,脑海中就自动印现出了答案。
——为了杀死自己,他已经到了连母后都可以舍弃的地步。
第43章 可皇兄啊,那时的你明明已答应母后会按她的安排行事,一旦她真有不测,……
可皇兄啊, 那时的你明明已答应母后会按她的安排行事,一旦她真有不测,你就向父皇提出代她去边关, 看望长年守关的舅舅,再以病重为由从此留在边关,待日后羽翼丰满之时再回京都。
甚至, 如果他父皇有收回舅舅兵权或者废太子的倾向,就直接逃去边关再联合舅舅举兵回京夺位, 这一切全凭太子以当时情势而定,自己衡量。
然而,你又为什么最终还是在母后死后, 带兵逼宫呢?
你造反所要针对的目标,到底是皇帝,还是顺贵妃?
陈闲余还记得,自己被桃宛带着仓惶离宫那日, 他的太子皇兄最后派心腹给桃宛送了封信, 接着,整个皇宫大乱,桃宛带着他趁乱提前逃出了皇宫, 比母后安排的时间还要早。
后来打开信, 纸上是字迹匆匆又潦草的几行:
“不留, 拼尽全力活下去, 我是先手, 你是后手。若我胜, 待兄接你回宫;若我败, 只要你活着,我们就还有反败为胜的一天, 另谨记,他已非你父!夺位之争,不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