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情淡静。+微\趣,小^说+网_ ^无′错.内¨容*她顿了顿,微微颔首:“那就麻烦顾将军了。”
顾行渊看了她一眼,道:“今晚是上元灯节。”
沈念之一愣,不知不觉她都忘了。
他垂眸,语气不变:“雁回城每年这夜最热闹,市中设灯会、游艺,城南还能放河灯祈愿。”
她静静看着他,半晌才笑了笑:“你是来请我?”
“嗯,”顾行渊点头,“我今夜会早点回来,带你走一趟。”
沈念之挑眉,笑意几分懒意几分真:“你若是回来太晚,我可不等你。”
“不会晚。”
她没有再多言,只轻轻颔首:“好。”
说罢,转身入内。风过沙枣树,一阵微响,几枚干果落地砸在夯实的土地上。
小院收拾完毕,天色也不早了,沈念之想着顾行渊也快回府了,便叫着霜杏与她一同回了拓安都护府內。
夜色将临,雁回城中已是灯火初上。~e/z\k!a/n.s`.!c?o?m+
坊间巷口挂满了沙枣枝编织的灯笼,灯芯是掺了香料的羊脂,点燃后微微泛着一股温热的甜香。孩童们追逐着兔子灯、狮子灯奔跑嬉闹,街头巷尾皆有丝竹之声,连风里都掺了几分热闹的人间烟火。
沈念之穿了件喜庆的冬衣,外头罩了件狐裘斗篷,霜杏给她束发时还特地替她在鬓边插了一枝缀珠的灯草花簪。
她今日情绪难得轻快,站在院前望着渐起的灯火,不觉轻轻勾了勾唇。
顾行渊如约归来,一袭黑色大氅,佩剑未卸,他步履沉稳,走到她面前,低声道:“可以走了?”
沈念之颔首,回头道:“霜杏,你守在这里,我去看看这雁回城的灯节,是不是比京城的还热闹。”
霜杏应声,顾行渊一语未发,只抬手替她把披风细细系好。
两人一路并肩走出巷口。灯市人声鼎沸,沿街有卖糖灯、跳皮影、撒花酒的,各色声音交杂。·比!奇/中\文`网- ?首`发.沈念之被一群孩子围着的泥人摊子吸引,蹲下挑了几只做得不错的小人,笑着说:“这做工还挺精巧* ,不比京城差。”
她随手挑了一只穿着披风、剑眉斜睨的泥人,回头晃了晃给顾行渊看:“这像不像你?”
顾行渊垂眸看了一眼,淡声道:“我哪有这般难看。”
沈念之轻轻“哼”了一声,将泥人放了回去。
她又在街角摊前停下,买了两串红枣糖糕,一串塞给他,自己咬了一口,语气漫不经心:“你们西北人灯节也不猜灯谜、不赏花灯,倒是杀猪宰羊吃肉喝酒格外积极。”
顾行渊回得极淡:“灯谜是文人玩意儿,边城兵户不识那么多字,便热闹吃酒也算过节。”
沈念之听他这句,忽地笑了一声。
“你倒是会说话了。”她抬头望了眼灯火灿然的远处,忽道,“顾将军,你以前在这里,也是这样吗?”
顾行渊垂在身侧的手指微微蜷了下,许久才低声:“差不多。”
“也是,”沈念之似是自语,又似在感慨,“若我生在这儿,大概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你现在这样,挺好。”顾行渊低声说了一句,语调太轻,被街头锣鼓声遮去。
她没听清,只回头问:“你说什么?”
顾行渊摇头,道:“没什么。”
两人又缓缓走了一段,沈念之忽然停住了脚步,眼神在一处灯市小摊上定住。那摊主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回城汉子,正卖着一种以金线绣成、代表平安喜乐的灯节小符袋。
“给我一个。”她随意挑了一个红底绣金云的,又回头望顾行渊一眼,眼带点打趣意味:“你信不信这个?”
顾行渊看她一眼,不语。
沈念之笑了:“你果然不信。”说着,却随手将那香囊塞进了他披风下的内衣领口,动作随意中却带着几分亲昵,“那你也别扔了,我给的。”
他眼中掠过一丝晦暗情绪,唇线紧绷,却仍没拒绝。
那一刻,他想说些什么,却终究忍住。
沈念之没察觉他的异样,回头继续向前走去,脚步轻快。她的身影在万千灯火中穿梭。
顾行渊站在原地,看着她背影,片刻后才迈步跟上。
夜色如墨,雁回城中灯火通明,坊间百姓载歌载舞,歌吹之音不绝于耳。
城南一隅,偏僻处的别院中,老兵捧着空碗放下,抹了把嘴,回头看床边的少年一眼。
“小子,城里热闹得很,我有个老兄弟邀我喝酒,你一个人行不行?”
小哑巴垂着头倚在床边,闻言懒懒摆了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