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萧圭在轻视凶手时候,反倒十分重视赵昭,把赵昭捧到天上去,这自然令凶手十分恼恨!
也许在凶手看来,赵昭不过是花架子,整日里侃侃而谈,并无真才实学。′1-3\3,t·x_t..?c/o.m′而太子对之十分迷恋,也并不是因为赵昭多出色,而是因为赵昭是个出挑美人儿,生一副绝好的动人容貌。
萧圭被个妖孽给迷住了。
于是哪怕赵昭身死,脸上也被凶手划了两刀。
最后,凶手虽是怨妇心态,但并不是同性恋。
现实中他肯定接近过赵昭,而赵昭眼高于顶,并未择他,于是他觉得十分受辱。
他显然并不愿意被否认作为男人魅力。
他只是怨,以一个男人作为另一个男人唯粉心态那种怨。
这个凶手差些跟赵昭定亲,赵昭虽未订下婚约,不过从前倒是跟裴无忌传过绯闻,据说差些说成两人亲事。
故薛凝瞧着裴无忌漂亮脸蛋,心里吐槽,你裴少君也是嫌疑人。
不过薛凝倒觉得不像。_微~趣-小/说-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
也不是她有心偏袒,裴无忌确实对萧圭没什么兴趣。
当然也怪裴无忌太招眼,有裴无忌在,旁人只议论裴无忌跟赵昭绯闻,旁人皆成为不要紧陪衬。
薛凝心里也浮起另外一个答案。
赵昭曾跟薛凝聊过,说那时她也想过嫁人。
那时太原冯家的冯三郎对赵昭十分殷切,赵昭亦有些动心。可后来,赵昭才知晓他另有心思。”
冯三郎觉得太子必然起复,于是觉得奇货可居。于是他想娶了赵昭,借两家之力,再谋太子复位。赵昭言语里不愿意,他便有些不快,虽未说什么难听话,态度却显轻慢。
赵昭偏生是受不得委屈。
既崇拜萧圭,又对赵昭求亲未遂,十分符合薛凝所听心音。
薛凝已缓过劲儿,又分析得好,不觉问道:“太原冯家有个冯三郎,裴少君可曾知晓?”
裴无忌还真有印象。¨x*s\c_m?s_w·.?c^o·m+
事实上玄隐署对太子身亡前几日见过之人皆有记录,并且排好嫌疑顺序,这冯晋嫌疑排行还颇为靠前。
案发前一日,冯晋还与萧圭发生争执,情绪颇为激动。
后来冯晋拂袖而去。
裴无忌正欲作答,却被越止抢了话。
越止抢答:“这我知晓,冯三郎很喜欢年纪大他许多女子。”
论抢话题猎奇搞热点,十个裴无忌都比不上越止一根手指头。
第183章 结局其三
裴无忌是正经资料, 越止却分明是邪道。
不过越邪越有劲儿,越止起了这个话,旁人亦很愿意听一听。
薛凝当然也属这样的旁人。
要说当初在并州时, 赵昭起心挑个男人嫁了, 那时越止可巧也在,又跟赵昭熟。
赵昭这个人性子傲, 绝不肯低嫁,又不乐意被旁人议论讥讽,故越止并未在赵昭择偶范围内。
既不在考虑范围内, 对于赵昭这样性情来说,也真是一点儿也未曾考虑过越止。
不过她觉得跟越止说话挺有趣,也有一些来往,于是倒真成了清清白白男女关系。
越止会说话,什么都能跟人聊一聊。
赵昭跟越止说得多, 越止也知晓得多。
那时赵昭择亲, 本来看中冯晋。
冯晋样貌好, 对赵昭也殷切,再来见识也不错,家世挺好。冯家是并州本地豪强, 冯晋父亲是并州郡守, 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
冯家长房几个儿子里,冯三郎品貌是最好的,在外有名声,在家也得意。
那赵昭就准备退而求其次。
她准备委屈一下自己,既离了京城, 又拒了太子,并州这个地儿也挑不出更好。
虽是退而求其次, 但赵昭会做人,面上不会露出来,倒显得对冯晋颇有情意。
再来赵昭对冯晋虽有几分意思,却不着急。
这人一着急,便容易乱,乱中便易出错。
赵昭又是个情场老练的,钓着时也留了心思,并不急着跟冯晋把名分给定下来。
这人要相处久些才能见真章。两人不熟时,或有意,或无意,总是会演一演。
冯晋刻意对赵昭用心,不过日子一久,还是露出几分真性情。
冯晋是太子党,那时萧圭虽被废,冯晋却不大甘心,想借赵、冯两家之力将萧圭再行托举上去。
这些还算不得最要紧的。
最要紧是,冯晋性情并不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