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还有鲁昭公的继位,穆叔不想立他,认为他不是嫡子,而且不孝,但季武子还是拥立了他。
再说说鲁昭公和三桓之间的衝突。起因是季氏与郈氏斗鸡,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却成了双方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季氏给鸡穿上鎧甲,郈氏给鸡安上金属爪子,结果季氏的鸡斗败了。
季平子一生气,就攻占了郈氏的地盘。另外,臧昭伯与弟弟臧顷伯家族內斗,臧顷伯躲到了季氏家里,臧昭伯就囚禁了季氏家臣,季平子也以牙还牙。於是,臧氏和郈氏就到鲁昭公那里告状,鲁昭公居然直接就攻打季氏。鲁昭公打到季氏家里后,季平子请求被放逐到沂水边,鲁昭公不答应;季平子又请求囚禁在费邑,鲁昭公还是不答应;最后季平子请求带著五辆车逃亡,鲁昭公依旧不答应。
你说这鲁昭公,做事也太绝了,一点余地都不留。这时候,叔孙氏和孟孙氏一看,季氏要是被灭了,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於是三家联手反击,鲁昭公兵败,只好逃亡到齐国、晋国,最终客死他乡。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三桓虽然势力强大,但他们並没有想过要弒君篡位,只是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鲁昭公呢,作为国君,处理事情却如此衝动,一点政治智慧都没有,也难怪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后来,孔子还试图改变这种卿大於公的局面,他向鲁国国君提出了“墮三都”的建议,也就是拆毁三桓家族的城邑,以加强鲁君的权力。但这一建议最终没能成功实施,孔子也被赶出了鲁国。这也说明,三桓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想要撼动他们谈何容易。
三桓在鲁国的崛起,是春秋时期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歷史大势,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更迭与制度变革的浪潮中,传统公室与新兴势力之间的激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