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 第13章完结

第13章完结

之所在,也肯定是朱元璋的最高理想、出发点与目的地。,幻′想!姬¨ ~哽¢鑫·罪,筷_

朱元璋对帝国底部形态的塑造,在其思想最深处,显然包含了对皇家利益最大化———

帝国长治久安,皇家万世一统的深切追求。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朱元璋所作的努力称得上

是不遗余力。

首先,实现皇家利益的最大化,问题并不仅仅出在农民身上。还有比他们更重要的社

会力量需要关注。这更重要的社会力量,由帝国的另外两个阶层构成。只有像搞定农民一

样搞定了这两个阶层,高高在上的皇帝才能够将自己的阳光雨露洒向人间的芸芸众生,从

而真正实现皇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对于生活在社会底部的农民,我们姑且把这两个阶层称呼为帝国的中部社会与上部

社会。

所谓帝国中部社会,指的是传统上所说的士绅阶级,包括了城乡豪门富户、地主,和

享有一定帝国特权的读书人。*l_a~n!l^a?n,g?u*o`j′i^.?c~o-m+而所谓帝国的上部社会,则指的是占有了国家权力、社会公

器的贵族及各级政府文武官员。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阶层之间关系复杂。譬如,官僚退休———当时的术语叫做“致

仕”———回到家乡,就会变成当地的士绅,他们常常是真正的豪门富户;而士绅和读书人,

经过荐举或者科举考试,经常一变而为官僚。假如他们触犯了皇帝或法律,可能沦入社会

最底层;而底部社会的农民,又有可能经过寒窗苦读,进入士绅阶层,甚至成为官僚贵族

皇亲国戚。由此可以知道,帝国内部存在着一种以皇权为中心的流动。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社会结构是一个标准的金字塔状结构,广大的底部是农民,

向上逐层缩小,依次为士绅,官僚,金字塔的顶部是皇亲国戚勋贵,塔尖上坐着半是神格

半是人格的皇帝。-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在这个结构里,至少在人们有效地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之前,各个阶层之

间一级压一级的等级就像我们一眼看上去那样分明而森严。

显然,这里的每个阶层都有他们各自需要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这是导致帝国内部充满

冲突与搏杀的根源。

一般说来,生活在社会底部的人们,其利益诉求最简单,也最容易满足。有人曾经把

他们比喻成马铃薯,从里到外都很相似,彼此间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大

家都是土豆,然后被装进帝国这个大麻袋里,仰望着赐给他们阳光雨露的皇帝。他们追求

的阳光雨露并不多,大凡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就可以了。哪怕仍然要承受

官吏与大户的盘剥欺压,只要不是过分凶狠地无法忍受,他们就会对万岁爷充满感激之情。

假如万岁爷竟然还会为他们撑腰做主,从而减轻了这种欺压,那简直就是圣人的世道,俨

然就是盛世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九回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邹吉甫是给大户人家守坟的佃户农民,有一次招待主人家公子喝酒,由乡下的水酒,

引出了一大段话来。

邹吉甫道:“而今人情薄了,这米做出来的酒都是薄的。我听我老爹说,当年,在洪武

爷手里过日子,各样都好;二斗米做酒,足足做出二十斤。后来,永乐爷掌了江山,不知

怎的,样样都变了,二斗米只做得出十五六斤酒来。我是扣准了米和水的分量,酿出的酒

却还是这般寡淡无味。”

酒喝到后来,他心有不甘:“不瞒老爷说,我是老了,不中用了,怎得天可怜见,让孩

子们再过几年洪武爷的日子就好了。”

最后,他感慨万千:“听人家说,洪武爷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

个永乐爷就弄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