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 > 第163章完结

第163章完结

周汝昌的这些随笔式红学著作,让人联想起俞平伯的《 读〈 红楼梦 〉随笔 》。/秒/璋!结/暁!税′徃, ^追′罪!薪¨璋^踕*其实,最能体现俞平伯学术水平的不是《〈 红楼梦 〉研究 》(《〈 红楼梦 〉辨 》),而是《 读〈 红楼梦 〉随笔 》和《〈 红楼梦 〉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 》。显然,《 红楼夺目红 》比起《 读〈 红楼梦 〉随笔 》来,无论思致和境界,还是深度和广度,都更上层楼了,这当然也是红学“历史性进程”的自然发展。这也彰显了周汝昌才是俞平伯“文学考证”和“红学的文学批评范式”之真正的继承人并予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可以说,两本“随笔”是两位红学研究者的红学研究由基础的考辨论证而进入高级的“自由”状态的表征。因为只有“随笔”,才能完全摆脱“论文”的“智障”,才能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才能由“学”而跻“灵”。

当然写随笔,有时行文就不十分严密,这对于悟性不够而偏执于“形式逻辑”的读者来说,就会造成接受的障碍。+s·o_u.k/a?n¢s/h~u¨.?c+o!m?比如《 红楼夺目红 》中对黛玉的批评和对湘云的赞美,对宝玉生日夜宴没有描写请史湘云前来而湘云却成了宴会的女主角等情节的解说,都引起了读者的误解。其实只要再加上几句话,如写史湘云“夜宿”怡红院只是通过芳官来象征,并不是真写史湘云与贾宝玉同床共枕;黛玉和湘云的异同,似也可从“两个湘妃”不同的性格特征对照之艺术角度来讲说,不一定要有褒贬口气。这样就可避免有的读者发生误解,疑问“赞霞何必贬潇湘”,甚至连王蒙① 都要说“周汝昌先生爱上了史湘云”( 2005年3月20日上海《 新闻午报 》发表《 金庸王蒙话说〈 红楼梦 〉》)一类俏皮话了。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红楼无限好,夺目夕阳红(7)

但《 红楼小讲 》和《 红楼夺目红 》的确起到了扩大影响的作用,也就是笔者提出的“人间红学”之体现。这种势头的继续演变发展,则是周汝昌在新世纪被多次邀请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对大众作红学和古典诗词的学术演讲,接受各种媒体记者采访。特别是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10频道( 科学教育频道 )《 百家讲坛 》推出“新解《 红楼梦 》”系列节目,在全部十二讲中周汝昌一个人占了六讲,而且其“文采风流”的荧幕形象和演讲效果,当真如《 红楼梦 》中贾元春归省时命众姐妹作诗,林黛玉“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_卡!卡·小.税,王\ -首`发.不过黛玉虽有这种愿望,由于元春命一人只作一首而未能实现,周汝昌则水到渠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百家讲坛 》节目编导孟庆吉在编创手记《 我看红学大家 》( 央视国际2004年4月13日 )中这样说:

最让我感动的主讲人是八十六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作为我国红学界考证派的主力、新中国研究红学的第一人,周老先生的渊博学识有目共睹……聆听周老演讲,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他在洋洋洒洒、娓娓道来的讲述中精细、传神地承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这样说,这次系列节目如果缺少了周老,那一定会失色不少。

我对周老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深刻敏锐的领悟能力和挥洒自如的演讲风采。在拍摄《 周汝昌答疑〈 红楼梦 〉》节目的现场,每当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周老都能不假思索,随口道来,而且回答是那样的准确、力透纸背。……难怪有人为老先生赋七律一首:“五十年来运多舛,不认红坛认杏坛。自云解味深解味,能聆玉言晓玉言。旧牍六通开先路,新证一卷领后员。障目盲听何足患,挥洒文心又一篇。”

周汝昌成了与丁肇中、蒙代尔、杨振宁、李政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