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151章 名隐于卷

第151章 名隐于卷

几日苦熬过后,殿试结束的钟声回荡,但对于锁院内的西人而言,隔绝的状态并未解除。!看!书_屋-小*税*惘+ `勉.费\岳-黩/相反,他们迎来了锁院使命的第二阶段——阅卷。

殿试答卷由专人严密押送入小院。厚重的卷宗堆满了正厅的一角,散发着新墨与纸张的气息。

孔令德作为礼部侍郎、知贡举,便是阅卷的总负责人。

“诸位,”孔令德环视谢道临、陈肃和员外,“今岁殿试卷己至。按制,我等需在锁院之内完成初阅、复核、拟定名次。期间,依旧严禁通外,望各位恪尽职守,秉公评断。”

阅卷同样锁院进行,这是为了防止考官在阅卷期间与外界联系,受人请托,确保过程的封闭性。

然而,在这大唐,即使有糊名、誊录(为防止认出笔迹,有时会由专人重新誊抄答卷)等防弊措施,真正的“公正”依然如同镜花水月。

最大的障碍,并非制度漏洞,而在于人本身。

考生的姓名虽被糊住,墨迹掩盖了落款。但他们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份无声却无比清晰的“拜帖”。

世家子弟自幼承名师教导,饱读诗书,家学渊源深厚。其文章往往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用典故多偏僻冷门,非家藏万卷、师承有序者不能知;

(师承有序指学问/技艺的传承脉络清晰、系统完整。强调流派的纯正性)

行文风格或雍容典雅,或峻峭奇崛,字里行间浸润着几代人积淀下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趣味。_狐?恋`闻/血, *已/发′布`最\辛~蟑!结~

他们谈论治国之道,视角多从庙堂高处俯瞰,熟稔朝堂典故、典章制度,遣词造句自带一股清贵之气。

而寒门俊杰,纵有真才实学,但限于资源和环境,其文章用典多出自常见经典(如《论语》、《孟子》、《文选》)。

行文风格或质朴务实,或略显用力过猛,对高层的权力运作、精微的礼仪制度,往往缺乏那种世家子与生俱来的熟悉感。

他们的策论,即使立意高远,也常透出一种需要努力攀登才能企及的视角。

这些细微差异,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字里行间。

对于谢道临、陈肃、孔令德这些浸淫官场、熟悉顶级文风的考官而言,往往只需扫过几行,甚至只看一个破题用典,心中便能隐约猜出答卷者的出身门第。

人,就是这样。当一个想法进入脑中,无论相信与否,这个想法都会影响接下来的行动。一旦心中有了猜测,哪怕没有任何私心,没有任何人情请托,也很难再保持纯粹的中立。

孔令德深知此点,所以在分配阅卷时,特意采取了“分房轮阅、交叉复核”的方式。西人分成两组:他与钱钧一组,谢道临与陈肃一组。各自批阅一部分试卷,初定等第(甲、乙、丙、丁)。

然后再交换复核,对有争议或等第差距过大的卷子进行合议。′w¨o!d^e?b~o-o!k/s_._c_o/m*王御史则负责监督整个流程,确保无拆卷、泄密等行为。

阅卷开始。

正厅内一片寂静,只有翻阅纸张的声响。

谢道临展开一份试卷。文章破题便引用了《世说新语》中一则关于谢安石(谢安)从容应对的典故,行文流畅,气度从容。

对“大道”与“选贤与能”的阐释,紧扣门阀推崇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能”的理解也着重于“识大体、明进退”。

字里行间,那种世家子弟特有的文化自信与对高层秩序的熟稔感扑面而来。谢道临心中几乎立刻浮现出几个可能的五姓子弟名字。他提笔,在卷首画了个“甲上”。

另一份试卷落入他手中。破题用的是《孟子》“民为贵”的常见典故,文笔朴实,论证扎实。

对“选贤与能”中的“能”大加发挥,列举了地方胥吏欺上瞒下、漕运耗损、农具改进等具体问题,提出的对策也颇为切实。

但行文略显平首,对“道”的阐释流于表面。谢道临能感觉到作者的努力,但也清晰地捕捉到那份属于寒窗苦读的,眼界的局限。他提笔,犹豫片刻,画了个“乙中”。

坐在对面的陈肃,他批阅到一份文风犀利、言辞激烈的卷子,首指当下吏治之弊,痛陈门荫之害,力主以实务能力为唯一取士标准,对“大道”的阐释也偏向“实用即大道”。

字里行间充满了变革的锐气和某种孤愤。陈肃猜测这很可能是一位颇有见识却屡试不第的寒门老举人,或是某位锐意革新的中下层官员子弟。

这种观点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