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146章 争锋

第146章 争锋

物育焉’,阐述治国当执中守正,调和阴阳,使万物各得其所,此乃立国之本,大道之源。

以此立意,更能考校士子对‘道’与‘器’、‘本’与‘末’之根本把握,选拔明体达用之才。”

谢道临的立意,则更强调儒家礼制中固有的等级秩序与和谐之道,这是门阀世家维系其社会地位与思想话语权的根基。

他试图将命题拉回维护传统秩序与阐释权的轨道。

两人甫一开口,立场便如泾渭分明,针锋相对。

孔令德和钱员外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无奈。他俩在这本就是要当“和事佬”

陈肃代表天子近侍,其意自然是揣摩圣心;谢道临代表门阀学术权威,身后是弘文馆乃至五姓深厚的经学底蕴。他们夹在中间,深知调和之难。

陈翰林眉头微蹙,反驳道:

“谢学士所言固然高妙。然《中庸》之道,玄奥精深,恐非一般举子能透彻把握。

且当下之急务,在于州县治理,在于民生疾苦。

《王制》篇更切实际,更能选拔通晓世务、可堪任用之才。大道若不能落地于实务,岂非空中楼阁?”

“陈学士此言差矣。”谢道临语气依旧平和,却字字清晰,

“经义取士,贵在明道立德。若只重末节实务之‘器’,而失治国安邦之‘道’之本,岂非舍本逐末?

《中庸》看似玄远,实为治国之总纲。

士子若连根本大道都未能把握,纵有实务之能,亦恐流于功利,或拘泥琐碎,难当社稷重托。”

他再次将对方强调的“实务”定义为“末节”和“器”,而将己方坚持的“大道”提升到“根本”和“道”的高度。

陈翰林脸色微沉:“大道需由实务彰显!

空谈‘致中和’,如何解决仓廪积弊、转运迟滞?

《月令》篇中,天子顺天应时,布政施令,岂非将天道、大道融于西时实务、具体政令之中?此乃道器相融之典范!”

他试图用《礼记》中另一篇融合天道与具体政令的篇章来反驳,并强调“道器相融”。

“《月令》所言,乃遵天道以行人事,其核心仍在‘礼’之秩序与‘敬天法祖、尊卑有常’之根本。

若只取其‘布政施令’之表,而忽略其‘定时序、明贵贱’之里,亦是偏颇,易生僭越。”谢道临寸步不让,紧扣“秩序”核心。

两人你来我往,引经据典,言辞虽不失雅致,却字字机锋,首指核心。

孔令德与钱员外几次想插话调和,都被双方严密的逻辑和引用的经典堵了回去。那位王御史则如同泥塑木雕,只冷眼旁观,笔尖在纸上沙沙记录着争论要点。

小小的议事厅内,炭火明明灭灭,空气却仿佛凝固。

一方代表着皇权试图引导科举、塑造符合其“务实”理念的人才;另一方则代表着门阀试图坚守经义阐释权、维护传统秩序的思想阵地。

每一道题目的拟定,每一个方向的抉择,都不仅仅是学术之争,更是未来朝堂格局与思想走向的无声角力。

最初的题眼立意之争,便己如此艰难。

孔令德心中苦笑,这锁院的日子,怕是不会平静了。

他清了清嗓子,提高了些声音,试图将争论拉回具体操作层面:“二位学士高论,皆深有见地,令本官受益匪浅!

不若…先将各自属意的题目范围与立意要点列出,我等再细细斟酌筛选?具体题目措辞,亦可后续再议精修?”

他只能采取拖延和分解策略,寄希望于在后续的具体题目打磨中,能找到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折中点。

陈翰林与谢道临暂时停止了争论,但目光中的审视与较量并未停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