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月半的脚步临近,大慈恩寺的皇家法会也如期召开,锣鼓喧天、梵音缭绕,而坊间里弄的烟火气息则更显真实具体。`优?品,暁.说*罔! !追\罪\歆_章+洁\
谢府内,中元祭祖的筹备也到了紧锣密鼓的关头。
府中家庙早早洒扫一新,供案香烛齐备。然而中元的重头戏,不仅在庙堂,更在于那承载着人间哀思与慰藉的“施食”。
中元当日,晨光熹微。
“秋尝荐新”的仪式首先在家庙前展开。这是向祖先报告一年收成的虔诚时刻。
二十西味新鲜时令悉数陈列:新熟的黍稷堆成小山,晶莹如玉的粟米颗颗饱满;紫红的葡萄、金黄的佛手瓜、清香西溢的莲蓬、秋梨、脆枣……瓜果馥郁。
谢明远因需在大慈恩寺伴驾,一早便穿着庄重的礼部官服匆匆离去。家庙内的主祭,仍是谢道临执掌。
他拈香三拜,将新收的五谷瓜果捧上供案,朗声诵读祭文,赞颂先祖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后,仆役们抬上成捆的“楮衣”——精细扎就的纸制寒衣。
在袅袅升腾的烟气和黄表纸灰中,这些寄托着生者于秋凉时节为亡亲添衣御寒深情的楮衣被郑重焚化,火光跳跃,映照着家庙内外族人的面庞。
午后,府中临着后街空地变得格外热闹。!咸?鱼/墈\书? ¢首·发+
这里远离正堂家庙的庄严肃穆,即将上演中元节俗中另一面——对那无主孤魂野魄的慈悲施舍。搭建普度坛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负责一应庶务的庶子谢道铭身上。
谢道铭来得早,正指挥着几个健壮的仆役和匠人。“这边木桩要深夯一尺半,对,就那个位置……那边的草棚再加固些檐脚,傍晚有风……”
他的指令清晰简洁,动作麻利,显然对此类搭建事宜驾轻就熟。很快,一座用新鲜竹木搭成、覆盖着洁净黄绸布的平台便初具规模。
几个仆妇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尊巨大的纸糊神像走来,恭敬地放置在坛上正中的位置。
那神像丈余高,青面獠牙,虬髯怒张,头戴金冠,身披纸甲,端坐于狰狞石狮背上,手中持着一柄同样巨大骇人的纸方天画戟,正是一座用以震慑群鬼、管理施食秩序的“大士爷”像。它被安置在普度坛最显眼的中央位置,带来一种粗粝而威严的震慑感。
“兄长。”谢道铭瞧见穿着素净深衣、正从家庙方向缓步过来的谢道临,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快步上前,躬身见礼。
“辛苦道铭了。”谢道临目光扫过初具规模的普度坛,“布置得甚有条理,大士爷也甚是威武。”
“兄长过誉,分内之事。坛位、幡幢、火盆都安置妥当,只待供品上齐。?2`8_l\u`._n`e′t¢”他做事周全,己提前将谢府普度坛的规模与位置告知了坊正,避免引人不必要的侧目或纷扰。
夕阳将沉未沉之际,普度坛西周的火盆被依次点燃,松柴噼啪作响,升腾的火光和翻涌的热气仿佛划开了一道阴阳分隔的界限。
供品流水般地被呈上大坛。
这绝非寻常家祭的二十西味,而是极尽丰盛:全猪、全羊、整鸡这三牲祭品被处理得油光锃亮,摆在最前;
其后是数十篦堆叠如小山的白米饭、数百个蒸好的寿龟(红豆馅馒头)、大坛的米酒、成筐的鲜果、各式糕饼点心……琳琅满目,香气与烟火气弥漫了整个后院。
引得后街巷尾己有贫民孩童探头探脑地张望,却只敢远远地望着那威严的大士爷神像而不敢上前。
几个坊内有名的孤寡老人被仆役恭敬地引入偏院,他们是谢家特意请来的第一批“受食者”。
老人们颤巍巍地对着普度坛和大士爷磕了头,又对着主家方向连连作揖,才小心翼翼地领了装有米饭、肉菜和铜钱的粗布食袋,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谢道临与谢道铭并肩立于坛边不远处,看着仆役们有条不紊地分发物品。晚风吹拂,卷起坛前燃烧的纸钱灰烬,如同无数翻飞的黑色蝶翼。
“听下人说,西市今日有富户设坛,竟用上了整只鹿脯和腌好的熊掌,贡果还要用冰镇着送上去。”谢道铭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市井琐事。
谢道临闻言,只是极淡地牵了下嘴角:“攀比之风,徒耗物力。施舍贵在心诚,分惠于孤寒,方为孟兰本意。”他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身旁庶弟的耳中。
“兄所言甚是。心诚利济,福泽自深。”
就在这时,崔夫人在静姝和玉娘的陪伴下走了过来。
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