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46章 辩难

第46章 辩难

阔,无人能偷听。赵寒捧着墨块跟来,像捧着一块烫手山芋。谢道临给他倒了杯茶,开门见山:"天子欲设明工新科?"

"噗——"赵寒一口茶喷出,剧烈咳嗽起来,"谢公子从、从何得知..."

"猜的。"谢道临递过帕子。其实是从谢府的案卷里拼凑的线索,科举的动向自然归礼部管辖。近月来天子频繁召见寒门学者,又调这么多校书郎入弘文馆,必有所图。

赵寒攥紧帕子,良久,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多谢。"谢道临起身,"这墨赵兄留着用。改日再请教《张黑女》的笔法。"

离开碑林时,谢道临嘴角噙着冷笑。明工新科,考校实务,不考经学。

好一招釜底抽薪。若科举不依传统经学,世家百年积累的学术优势将荡然无存。难怪李校书等人敢公然挑战经义权威。天子下一步恐怕就要进行彻底的科举改制。

返回东厢途中,卢玦从假山后闪出:"谢兄去哪了?郑博士正寻你呢!"

"何事?"

"说是要重校《礼记正义》,点名要你参与。"卢玦挤眉弄眼,"新来的那伙人脸色难看得很。"

谢道临整了整衣冠。原主的学识来的正是好时机,眼下的经义之争逐渐到了明面。有了原主的学识打底,他终于有了入局的资本。

弘文馆正堂,郑博士正在训斥几名寒门校书郎:"...郑注孔疏岂可轻改?尔等所谓'新见',亵渎圣贤!"

谢道临垂首行礼,余光扫过堂内。如今的弘文馆多了一些火药味。

"道临来了。"郑博士指向一处争议,"此处'天子七庙'之说,孔颖达疏与郑玄注有异。近来有人主张应采孔说而弃郑注,你如何看?"

堂内骤然安静。谢道临知道这问题背后的分量——郑玄是世家推崇的经学集大成者,而孔颖达疏相对"平民化"。选择哪种注解,关乎学术话语权的归属。

"学生以为..."谢道临抬头,声音清朗,"郑注不可废,孔疏不可偏。郑君谓'七非数,乃礼之极',正是解此句关键。然孔疏详考历代庙制沿革,亦不可轻忽。"

"哦?那依你之见..."

"当并存。可于此处加按语:'郑注得经义之精,孔疏备沿革之详。学者当先明郑君大义,再参孔氏考据。'"

一阵低声赞叹。这解法既维护了郑玄权威,又给了孔疏适当地位,更重要的是——定下了"先郑后孔"的学术等级。几位世家博士交换眼神,微微颔首。

"善!就依此校订。"郑博士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寒门学士,"治经当以传承为本,岂可轻言更张?"

离开正堂时,谢道临感到从未有过的从容。灵魂融合赋予他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原主对学术政治的敏锐嗅觉——经义校勘从来不只是文字之争。

暮鼓声中,谢道临登上回府的马车。

驶过朱雀大街,谢道临望着窗外繁华街景,思绪却飘回凉亭中赵寒惊恐的脸。天子欲设明工新科——这场围绕皇权与门阀的党争,终于正式开始。

(注:唐代科举有明算科,考查算学和实际应用,这里改为明工科,更偏向建筑、水利等实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