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30章 兰亭雅集

第30章 兰亭雅集

廊下清风拂过,掀起书页作响。/优¨品¨晓_税′王¢ ¢庚`欣^蕞~全_

卢玦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哪怕朝廷将五经刻印成册,广为流传,那些千年来世家口耳相传的“微言大义”,那些藏在字缝里的尊卑规矩,寒门又如何能窥得全貌?

“谢兄高见。”卢玦微微颔首,“不过圣上既命重修《五经正义》,我等若再拖延……”

“正该积极推进才是。”谢道临截住他的话头,笑意更深,“不仅要修,还要修得漂亮——用最上等的宣纸,请最精良的刻工,让天下人都看到世家‘体察圣意’的忠心。”

他顿了顿,声音几不可闻:“至于那些不便明言的规矩……自有家学传承。”

卢玦沉默片刻,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张花笺。

“三日后曲江宴,家父邀各世家商议修书事宜。”他将花笺递来,意味深长,“谢兄不妨携此见解赴会。”

谢道临接过花笺,只觉触手生温,竟是掺了金粉的薛涛笺。这般贵重之物,显然不是临时起意准备的。

卢家早就在等一个契机。

“定不负所托。”他郑重收下。

有些东西,生来有便有;没有的,穷尽一生也摸不到边。?墈+书·屋/ `哽-薪?蕞¢筷?

傍晚回府,谢道临命栖竹备下名帖。

窗外暮色沉沉,最后一缕夕阳照在砚屏的《兰亭图》上,那些衣冠楚楚的名士们,正在流觞曲水间谈笑风生。

而画外的人,永远挤不进这场雅集。

几日后的曲江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谢道临踏入水榭时,己有十数位着深色襕袍的世家家主临水而坐。青玉案上错落摆放着鎏金酒器,侍女们手捧缠枝纹银壶往来其间,恍若从《兰亭图》中走出的景象。

"谢世侄来了。"卢氏家主斜倚凭几,靛青袍角垂落席边,"正说到你注解《春秋》的新见。"

谢道临向众人行礼,目光掠过在座诸公——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算上自己,五姓七望到了六家。

"晚辈妄言,岂敢劳诸位世叔挂齿。"

"贤侄过谦了。"崔司徒捋须轻笑,指节敲了敲案上摊开的《公羊传》,"昭公西年大雨雹,你说《左传》言灾,《公羊》记异,此中差别,恰是春秋笔法精髓。"

水榭外忽然传来丝竹声。谢道临转头望去,见一队乐工正在池畔调试笙箫。¢x,i·n~w,a+n+b·e+n!.^o~r·g?他借机执壶为崔司徒斟酒,琥珀色的酒液注入越窑青瓷盏,荡起一圈涟漪。

"《春秋》三传,看似解经,实则立矩。"他声音恰与琵琶泛音相和,"何为可书之灾?何为当记之异?其中分寸,非家学不可得。"

席间倏然一静。几位家主交换着眼色。

这正是他们今日要议的关节——天子下诏重修《五经正义》,表面是统一经义,实则是要分世家释经之权。但若经义注释的最终解释权仍在...

"谢世侄此言,倒让老夫想起一事。"太原王氏的家主忽然开口。他年过五旬却精神矍铄,腰间蹀躞带上悬着吏部鱼符。"去岁铨选,有个寒门举子将'民'字首书,判了'文理纰缪'。"

一阵心领神会的轻笑掠过水面。今上为先祖宗讳,命"民"字需缺笔而书。这等规矩官修典籍不会明载,却是科举场上夺命的暗礁。

谢道临温声道:"王世叔掌吏部铨衡,平判入等者,十之七八皆谙熟'行文三昧'。"

他特意用了世家隐语。所谓"行文三昧",正是那些口耳相传的避讳规矩、用典门道。父亲执掌礼部多年,科举阅卷皆由谢氏门生经手,其中关节,在座诸公心知肚明。

"贤侄那日与犬子论'避讳三昧',老夫甚觉精妙,何不与诸位详解?"卢家家主望向谢道临。

谢道临知道这是在递话头给他。他整了整衣袖,声音清朗如击玉:

"其一,避庙讳御名,此乃纲常;其二,避尊长名讳,此为礼法;其三..."他指尖蘸酒,在案上画了道水痕,"避天地之忌,阴阳之讳,譬如春不言杀,冬不议刑——此乃圣人不语之秘。"

水榭畔柳枝轻摆,惊起池中锦鲤。几位家主不约而同地首起身子。很多避讳,皇帝知道,世家知道,但寒门却依赖私塾口口相传,难以得其全貌。

只是世家诸公,离了凡尘太远,这些只当是常识。经谢道临此番提醒,才发觉这本就是世家隐形的垄断优势。

因为避讳,就像某些规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