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新闻线索,也观察舆论的风向。
他有些心不在焉地翻阅着,那些充斥着夸大其词的标题、耸人听闻的案件、以及对权贵们肉麻吹捧的文章,让他感到一阵阵恶心。
一份版式简陋、印刷略显粗糙的报纸吸引了他的注意。·3!0-1^b+o′o+k`..c!o-m*
报头印着两个中文方块字,《公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The Public Gazette”。双语?这在圣佛朗西斯科倒是不多见。
他好奇地展开报纸。与那些充斥着商业广告和煽情故事的英文报纸不同,这份《公报》的版面显得异常干净,内容也多是关于华人社区的新闻、一些来自中国的消息,以及……几篇措辞朴实却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
其中一篇题为《论土地之公有与贫富之根源初探》的社论,让他眼前一亮。
文章的作者,署名“L”,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探讨了土地私有制与社会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
虽然其论证尚显粗糙,引用的例子也多是遥远的清国和加州华人之间的例子,但其中某些观点,竟与乔治自己长期思考的一些问题不谋而合。
“土地的价值,并非来源于个人的辛劳,而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当少数人垄断土地,坐享土地租赁、或者增值带来的巨额财富,而大多数辛勤劳作的人却无立足之地,贫困便如影随形,社会矛盾也将日益激化……”
乔治反复咀嚼着这段话,心中的烦闷被一种莫名的兴奋所取代。
他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丝光亮,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个同路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虽然从没听说过,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却让他感到由衷的钦佩。
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L”究竟是何方神圣。
报纸的末尾,印着一个小小的地址:圣佛朗西斯科唐人街,花园角,秉公堂。
秉公堂?他似乎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好像是某个华人帮会的堂口。
一个黑帮成员,竟能写出如此有见地的文章?这让他更加好奇。
他将雪茄丢在烟灰缸里,抓起帽子,对助手汤姆说道:“我出去一会儿。”
都板街,唐人街的主干道,此刻正值午后。
乔治穿行其间,他那高大的白人身影,在这片黄皮肤黑头发的海洋中显得有些突兀,引来不少好奇和警惕的目光。
他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在一个小广场找到了“秉公堂”。
乔治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我找《公报》的人。”
那两个汉子有些没听懂,乔治亮了一下手里的报纸,两个汉子对视一眼,其中一个站起身,上下打量了乔治一番,才瓮声瓮气地说道:“等阵。”
说罢,便转身进了门。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灰色长衫,文质彬彬的人走了出来。
他看到乔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用流利的英语问道:“这位先生,请问您有什么事吗?”
“我叫亨利·乔治,是《纪事报》的评论员。”
乔治自我介绍道,“我今天在这份报上读到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想拜访一下文章的作者,与他交流一些看法。”
“乔治先生?我读过你的文章。那篇文章,是我与几位朋友共同草拟的。我叫刘景仁,这位是我们的理事,傅列秘先生。”
他侧身引荐出身后一位年纪稍长,面容有些清瘦的白人。
傅列秘穿着一身西服,他上下打量了乔治一番,才缓缓开口,“乔治先生,请进。真没想到,我们这份粗浅的《公报》,竟能引来《纪事报》的关注。”
秉公堂的内堂,陈设简单却整洁。
三人落座,刘景仁沏上茶。
“乔治先生,”傅列秘如今也喝习惯了这种滚水冲泡的喝法,“您今天来,是对《公报》上那篇文章有什么评论吧?”
“不是。”乔治连忙摆手,“傅列秘先生,刘先生,那篇文章里的观点,和我很长时间的一些思考非常一致。特别是关于土地垄断与社会贫困的论述,真是精彩。”
“我一首认为,土地是上帝赐予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当土地的价值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增长时,这份增值理应由全社会共享,而不是被富豪占有。”
刘景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乔治先生也有这种观点?这和我们秉公堂几位理事的想法一致。我们认为,我们清国人在圣佛朗西斯科生活如此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