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杂论对话 > 第336章 格局是地域的文明进化

第336章 格局是地域的文明进化

播效率”更关键:古代竹简、羊皮卷昂贵,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祭司、士大夫),格局必然“等级化”(少数人掌握“真理”,多数人服从);现代互联网让知识唾手可得,普通人也能通过学习理解量子物理、国际关系,格局自然趋向“扁平化”(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生存方式:格局的“行为模板”,决定了文化的“价值排序”

生存方式是“人如何获取资源”的核心手段,它像一把“刻刀”,把文化的价值取向刻进格局的“骨髓”里。

- 农耕生存方式的“集体优先”格局:农耕的核心是“靠土地持续产出”,而土地需要“长期投入、集体维护”(如修水渠、防灾害)。这种生存方式必然催生“集体>个体”的价值观:个人的利益必须让位于集体(比如“牺牲小家保大家”的治水传统),“服从权威”被视为美德(村长、族长能协调资源分配),“稳定”比“创新”更重要(创新可能破坏成熟的种植模式)。对应的格局里,“秩序”是最高追求,比如中国古代的“礼治”,本质是通过“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秩序,确保农耕生产不被个体欲望打乱。

- 工商业生存方式的“个体优先”格局:工商业的核心是“靠交换和创新获取资源”,而交换需要“个体自主决策”(买卖双方自愿),创新需要“个体突破常规”(比如发明新工具、新商业模式)。这种生存方式必然催生“个体>集体”的价值观:个人权利被视为底线(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精神”被视为美德(合同面前人人平等),“创新”比“稳定”更重要(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对应的格局里,“自由”是最高追求,比如西方近代的“法治”,本质是通过“保护个体权利”,确保商业交换和创新活动能有序进行。

- 游牧生存方式的“实力优先”格局:游牧的核心是“靠牲畜和掠夺获取资源”,而草原资源有限,部落间竞争激烈(“弱肉强食”是常态)。这种生存方式必然催生“实力>规则”的价值观:个人勇武(骑马射箭)和部落战斗力是生存根本,“强者为尊”被视为真理(部落首领靠武力或智谋上位),“流动”比“定居”更重要(哪里有草就去哪里)。对应的格局里,“征服”是重要目标,比如蒙古帝国的扩张,本质是通过“强大武力”获取更多牧场和财富,其治理方式也相对简单(“臣服者纳贡即可,不干涉内部事务”)。

四、文明发展:格局的“进化动力”,决定了文化的“兼容能力”

文明发展是“技术、制度、观念”的累积性进步,它像“升级补丁”,不断拓展格局的“兼容范围”——从“只认自己”到“理解他人”,从“对抗差异”到“利用差异”。

- 初级文明的“部落格局”:生产力低下(如石器时代),人们只能依靠“血缘部落”生存,对外界的“异部落”充满敌意(视其为“资源竞争者”)。格局的核心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比如原始部落的“猎头习俗”,本质是通过“消灭异类”确保本部落安全。

- 成熟文明的“地域格局”:生产力提升(如青铜、铁器时代),出现国家和文字,人们开始认同“地域共同体”(如“华夏”“罗马”)。格局的核心是“以我为主,兼容小异”——对内部不同族群(如中国的“夷夏之辨”,认为“夷狄可被汉化”),可以通过文化融合吸纳;对外部强大文明(如罗马与波斯),可以通过条约划定边界,但仍以“自身文明为优”。

- 现代文明的“全球格局”:工业革命后,技术(火车、轮船、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常态。格局的核心是“多元共存,互利共赢”——认识到“没有任何文明能独占资源和真理”(如气候变化、疫情需要全球协作),开始接受“差异不是威胁,而是互补”(如不同国家分工生产不同商品)。

文明发展的“兼容性”体现在哪里?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本质是“我强你弱,你向我臣服”;现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则是“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前者是成熟文明的“地域格局”,后者是现代文明的“全球格局”,背后是文明发展阶段对“差异”的态度变化:从“俯视”到“平视”。

结语:格局的“受限性”与“超越性”

地域、知识、生存方式、文明发展,确实像“四只手”,牢牢抓住了格局的“缰绳”——没有哪个文化的格局能完全脱离这些限制(比如中国的“家国同构”格局,永远带着农耕文明的底色)。

但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带着枷锁跳舞”:农耕文明出身的中国,能拥抱“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