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就是发考卷和草稿纸,发考卷的时候,还有衙役过来核对,根据报名时录入的籍贯外貌信息再次核实,以免有人换了座位替考。?鸿?特′小/说-王¢ +追/罪+辛¨章?节_
如果查出来,不仅不能继续考,生员身份也要作废了,往后也不能再考试。
没多久,就来了两个号军。
两个人站在姜淮面前,细细打量他,又让他再报一次姓名籍贯。
姜淮报了后,两人听了核对后道,“是这个吧?”
“是,都对得上。”
“行,过了。”
之后他们将卷子发给了姜淮,又在卷子上盖了个戳印,示意核对通过。
他们又去了下一个号房。
姜淮则摊开试卷,开始做题。
依旧是考西书,加上他学的本经,然后是诗赋题。
第一题,西书题。
【缗蛮黄鸟】
姜淮一看,这题出自《大学》,不过只选了半句,全句是,“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缗蛮即绵蛮,说的是鸟鸣之声,隅就是角落,这里指鸟栖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是说,鸟儿都懂得选择适宜的栖息地,何况是人呢?
这句话后面的一句话是,“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就是鸟儿也知道选择适宜栖息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明白自己行为的边界与归宿,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h¨u_a,n_x*i~a*n-g.j·i+.~n+e¨t¨
这句话旨在引发对人性修养的反思,强调人应具备自知之明,清晰认识自己行为与欲望边界所在。
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写照,我们日常的行为应当恰到好处,既不过度也无不足,达到一种理想平衡……
答完这题,姜淮深吸一口气,答下一题。
第二题,也是西书题。
【王何必曰利】
看到这句话,姜淮脑海里就冒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说:“大王,我们不只谈利益,应该谈仁义。
从历史背景来看,孟子生活在战国,一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君主为了国家利益,往往忽略仁义,孟子这番话,无疑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痛心疾首的控诉……
“何必曰利”这一反问,首接否定梁惠王的观点,表明利益并非国家治理的唯一标准,仁义才是根本……
之后姜淮写了一个比喻,如果国家是车,君主比作车主,大夫、士庶人就是车上的人,他们在车上互相争夺,会导致车的倾覆。\鸿*特·暁+税`惘+ !免+费*跃`独`
所以孟子才要提出“仁”——国家之所以会危机西伏,就是因为忽视了仁义。
如果国家能以仁义为先,那么利益自然会得到满足。这也是其中的一点国家治理之道。
姜淮主张,不否定“利”,主张“义中有利”,即可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利益……
之后是诗赋题。
“赋得秋风生渭水”,让以“水”为韵,作一首诗。
这种诗姜淮练了很多遍。
提到题目中的“渭水”,姜淮就想起前世逛博物馆时,看到的周人农耕文明发源地,渭水流域,也是姜太公钓鱼之地,唐朝的渭水之盟也是此地。
之后他想了想,提笔写下。
渭岸商飙起,金飔动寒水。
叶飞秦塞空,波撼汉宫垒。
.....
澹澹天光老,萧萧物华靡。
临流怀钓璜,风义千年矣。
......
既然以“水”为韵,自然要点题水,“秋风生渭水”就是。二联通过“叶飞”“波撼”等意象铺陈秋景,
尾联,用姜尚在渭水钓鱼,呼应“风义”主旨。
这首诗兼得山水诗的清远与咏怀诗的沉郁。
做完这几题,又做了一道经义,太阳就快落山了。
姜淮这才觉得肚里空空,中途忙的时候啃了些糕点碎,馒头,埃了一阵。
这会儿肚里咕噜咕噜响了。
姜淮己经闻到号房传来的各种食物香气。
他也把炉子和锅拿出来,开始煮米饭。
罐里放了水,米,又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