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贝勒纷纷上前,用手指蘸取牛血,涂抹在嘴唇上,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大金必胜!"
"大金必胜!"
震天的呼喊声响彻云霄,数万大军齐声呐喊,声浪如潮,令人胆寒。
辽东前线,宁远城。
"报——后金大军压境,约有十万之众!"
一名斥候跌跌撞撞地冲进城门,浑身是血,马匹已经累得口吐白沫。
总兵官祖大寿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中的茶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
"怎么可能?他们不是刚在松山吃了败仗吗?"
"大人,是真的!后金八旗倾巢而出,还裹挟了大批蒙古骑兵和朝鲜仆从军。他们分兵两路,一路直扑山海关,一路从蓟镇方向绕道!"
,!
祖大寿猛地站起身,额头上冷汗直冒:"快!立刻点起烽火,向京师告急!传令下去,全城戒严,准备死守!"
"大人,我们只有五千兵马,如何抵挡十万大军?"一名参将颤声问道。
祖大寿咬牙切齿:"怕什么?宁远城高墙厚,粮草充足。我们只需坚守十天半月,等朝廷援军到来!"
"可是..."
"没有可是!"祖大寿厉声打断,"传我军令,谁敢言降,立斩不赦!"
与此同时,蓟镇一线。
"轰!"一声巨响,城墙上炸开一朵血花,几名明军士兵被炮弹直接命中,残肢断臂飞溅。
"该死!他们竟有红夷大炮!"总兵吴襄怒吼道,"弓箭手准备!"
城下,数千八旗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呐喊声震天动地。
"放!"
一排排箭矢如雨般射出,但在铁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八旗勇士举着盾牌,冒着箭雨冲到城下,架起云梯。
"滚木擂石准备!"吴襄声嘶力竭地喊道。
城墙上,明军士兵奋力推动巨大的木头和石块,砸向攀爬云梯的敌军。惨叫声此起彼伏,但更多的八旗兵继续前仆后继地冲上来。
"大人,东门告急!敌军已经攻上城头!"一名传令兵慌张地报告。
吴襄面如死灰:"传令,所有预备队立刻增援东门!"
他转身对身边的亲兵说:"你,立刻骑最快的马,带着我的奏报,突围去京师!告诉皇上,蓟镇危在旦夕,请速派援军!"
亲兵接过血书,单膝跪地:"末将必死也要把奏报送到皇上手中!"
京师,崇祯皇帝正在御花园中欣赏新栽种的梅花,心情难得轻松。西北大捷的喜讯让整个京城沉浸在欢乐之中。
"陛下!"方正化匆匆赶来,脸色凝重。
崇祯眉头一皱:"何事如此慌张?"
"边关急报!后金大举入侵,八旗主力倾巢而出,直扑京师!"
"什么?!"崇祯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怎么会这样?他们怎么敢?!"
方正化递上一份血迹斑斑的奏报:"辽东、蓟镇、宣府多处告急,后金此次来势汹汹,意在必得!"
崇祯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双手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和兵部尚书,在文华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遵旨!"
崇祯转身快步走向文华殿,心中思绪万千:"皇太极,你好大的胆子!趁我大明刚平定内乱之际来犯,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文华殿内,气氛凝重如铁。
"陛下,臣以为应立刻调集京营全部兵力,死守京师!"兵部尚书王承胤跪地奏道。
"不够!京营能战之兵不过三万,如何抵挡八旗十万大军?"内阁首辅徐光祚忧心忡忡。
"那依首辅之见,该如何应对?"崇祯冷冷地问。
徐光祚犹豫了一下:"臣以为...或可遣使议和,以缓兵之计..."
"住口!"崇祯猛地拍案而起,"大敌当前,竟敢言和?!朕宁可战死社稷,也绝不屈膝求和!"
殿内鸦雀无声,众臣噤若寒蝉。
崇祯环视众臣:"传朕旨意,立刻下诏孙传庭,命其率西北主力火速回援京师!同时,京城全面戒严,九门紧闭,所有适龄男丁全部上城防守!"
"陛下英明!"众臣齐声应和。
崇祯转向王承胤:"王卿,立刻派出最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送诏书给孙传庭!另外,征调周边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