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16章 亲兄弟明算账

第116章 亲兄弟明算账

上一回咱们说到,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之后,士气高涨,觉得德国人已经不行了,准备乘胜追击,一举解放整个乌克兰。?幻~想/姬/ /免^费?阅/读/但老话说得好:穷寇莫追。这句充满着咱老祖宗智慧的古老谚语,显然没能被克里姆林宫里那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将军们完全理解。结果呢?他们在哈尔科夫那片泥泞的战场上,被曼施坦因那只狡猾的“老狐狸”反咬一口,结结实实地又吃了一回大瘪。

这场惨败,总算是让双方都冷静了下来。苏军意识到,德国这头受伤的野兽,依然有致命的獠牙;而德军也明白,他们再也无力在东线发动那种规模的战略攻势了。于是,在整个1943年的春天和初夏,东线战场暂时迎来了暴风雨前的宁静,双方都在舔舐伤口,积蓄力量,准备着那场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库尔斯克大决战。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太平洋上,山姆大叔在赢得了中途岛海战这场“惊天大逆转”之后,也终于从最初的被动防御中缓过神来,准备开始他的第一次战略反攻。

但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这对于那个时候的美国人来说,也不例外。这反攻的第一步,到底该怎么走?从哪儿打?谁来当这个总指挥?用什么样的战术去打?这些问题,就像一团乱麻,摆在了华盛顿的决策者们面前。而这些问题的背后,也牵出了一个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参战国都无法回避的“通病”——那就是各个军种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办公室政治”。

没错,您没听错,就是“办公室政治”。您别以为只有在公司里,销售部和市场部才会为了预算和功劳吵得不可开交。在战争这种事关国家生死的“终极项目”里,陆军、海军、空军这几个“事业部”之间的明争暗斗,那才叫一个精彩,一个“惊心动魄”呢!他们争的,可不仅仅是几张办公桌、几台打印机,而是成千上万的飞机坦克、数以百万计的士兵生命、以及那足以载入史册的战争荣耀!

这一回,咱们就来聊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本该同仇敌忾的“兄弟部门”,为何总是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咱们常说“攘外必先安内”,这话放在军队里,也同样适用。可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您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没有哪个主要参战国,能够完全避免陆军、海军、空军这三兄弟之间的“窝里斗”。他们就像一个屋檐下的三个亲兄弟,平时可能还称兄道弟,可一到分家产、抢功劳的时候,那吵起架来,简直比跟外人打仗还来劲。

英国篇:海军老爷瞧不起“陆军粗人”

先说说咱们的大英帝国。英国皇家海军,那可是几百年来纵横四海、号称“日不落帝国”的“顶梁柱”。在海军那帮戴着白手套、喝着下午茶的“海军老爷”们看来,陆军那帮天天在泥地里打滚的“陆军粗人”,顶多也就是些负责看守殖民地、镇压一下土着暴动的“保安队长”,跟他们这群驾驭着钢铁巨舰、维护着帝国荣耀的“海上精英”,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0/0·小\说!网/ ^首,发¨

这种根深蒂固的军种优越感和鄙视链,直接导致了英军在很多关键战役中,陆海军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42年初那场让丘吉尔颜面扫地的马来亚和新加坡之战了。陆军的指挥官,压根儿就没想过海军的军舰会在自家门口被日本人的飞机给炸沉;而海军呢,也对陆军在丛林里的防御能力和日军的真实战术一无所知。双方的情报系统各自为政,指挥体系也基本是“鸡同鸭讲”,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山下奉文那支骑着自行车的“杂牌军”,给轻而易举地端了老巢。气得丘吉尔在伦敦是暴跳如雷,多次亲自飞到前线去调解矛盾,但这种依赖他个人权威的“强行捏合”,根本无法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德国篇:陆空之争,谁才是“元首的宠儿”

德国这边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他们的军种之争,不仅是业务上的分歧,更掺杂了大量的政治因素。

空军,那可是赫尔曼·戈林元帅的“私人帝国”。戈林作为纳粹党的二号人物,他希望空军能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力量,而不是简单地沦为陆军的“飞行炮兵”。

而德国陆军呢?其高级将领大多是些出身普鲁士贵族、有着悠久军事传统的“老派军人”。他们打心眼里就瞧不上戈林这个靠着拍马屁上位、生活奢华、还吸吗啡的“党棍”,也对空军那种“大包大揽、眼高手低”的作风充满了鄙视。

希特勒这位“ceo”,则很乐于看到这种内斗。他一方面需要依靠陆军的专业能力去打仗,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