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22章 张伯伦与他的“绥靖政策”

第22章 张伯伦与他的“绥靖政策”

),也不能让共产主义在欧洲(特别是西欧)扩张。¨卡?卡′暁.税~蛧, _芜\错\内~容\这种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使得英国在面对纳粹扩张时,往往采取了纵容甚至暗中鼓励(比如希望德国“祸水东引”去对付苏联)的态度。这无疑是绥靖政策重要的思想根源之一。

!4.对希特勒本人的严重误判

张伯伦等人,确实严重低估了希特勒的邪恶本质和无限野心。他们可能真的相信希特勒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其目标仅仅是推翻凡尔赛和约、收回德意志民族的聚居区。他们试图用传统的外交逻辑和“绅士风度”去理解和应对一个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毫无信义可言的战争狂人,结果自然是被耍得团团转。

5.缺乏可靠的盟友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让英国感到孤立。法国虽然是盟友,但政局不稳,军事思想保守(迷信马奇诺防线),而且不敢在没有英国支持下单干。美国则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明确表示不愿意卷入欧洲的烂摊子。苏联呢?意识形态对立,英法对其极度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也是相互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觉得自己缺乏足够强大的、可靠的盟友来共同对抗德国,这也是其选择绥靖的原因之一。

6.国内民意的裹挟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英国国内的民意。在慕尼黑协定之前,英国民众普遍支持和平,支持张伯伦的绥靖努力。张伯伦的政策,在当时是有着广泛民意基础的。当然,这种民意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对战争的恐惧和对事实的无知(或者说被媒体误导)所塑造的。

现在我们重点来讨论张伯伦签署的《慕尼黑协定》,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这种在我们今天看来极其不光彩、极其不负责任的“卖队友”行为,为什么在当时却能得到大部分英国民众的支持和欢呼呢?

这并不是因为英国人都傻,或者都缺乏道德感,而是由当时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众心理决定的:

1.对战争的恐惧压倒一切! 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一战带来的创伤。那场战争让英国整整一代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对于经历过或者听父辈讲述过索姆河、凡尔登绞肉机般恐怖场景的普通英国人来说,“和平”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甚至高于所谓的“国际道义”或“别国主权”。只要能避免自己的家园再次被战火蹂躏,避免自己的亲人再次被送上战场,他们愿意接受任何代价,哪怕这个代价是牺牲一个“遥远的”、“与我们无关的”(张伯伦语)小国。

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捷克斯洛伐克对于大部分英国普通民众来说,确实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他们可能连这个国家的名字都念不清楚,更不了解苏台德问题的复杂历史经纬。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更像是德国人内部的“家务事”(让说德语的苏台德人回归德国)。为了这样一个“与我无关”的问题,让英国卷入一场可能的世界大战,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也无法接受的。

3.信息不对称与政府宣传: 当时的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普通民众了解国际局势,主要还是通过报纸和广播。而张伯伦政府则利用宣传机器,将慕尼黑协定描绘成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宣称成功地“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争端”,避免了战争。大部分民众自然是愿意相信政府传递的“好消息”的。

4.对希特勒的普遍误判(不止张伯伦一人): 当时,不仅是张伯伦,英国社会(包括很多精英阶层)普遍对希特勒的真实野心认识不清。很多人真的相信,希特勒只是想修正凡尔赛条约的不公,收回德意志民族聚居区而已。他们无法想象,这个看起来有点滑稽的“小胡子”,内心竟然隐藏着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疯狂念头。

所以,当我们看到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挥舞着那张废纸,受到民众英雄般欢迎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那些欢呼的民众都是愚蠢的。 他们是在为避免了战争而欢呼,是在为自己的亲人能够继续平安生活而庆幸。这种想法,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无疑是自私、短视且最终是徒劳的,但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和心理状态下,却是真实存在的普遍民意。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正是迎合了(或者说利用了)这种民意。

综上所述,英国的绥靖政策,并非张伯伦一人“老糊涂”的结果,而是当时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产物。它里面有对和平的真诚渴望,有对战争的巨大恐惧,有对凡尔赛条约的反思,有军事经济实力不足的无奈,有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偏见,也有对希特勒和纳粹本质的致命误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