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大人,"户部尚书刘维明兴奋地向纪凌尘汇报,"这个月我们追回了三万两银子,都是李明德他们发现的问题。"
"三万两?"纪凌尘有些意外,"这些钱是从哪里追回的?"
"主要是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刘维明解释道,"以前我们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李明德他们用新的记账方法一查,立刻就发现了猫腻。"
"很好,"纪凌尘满意地点头,"看来这些年轻人确实有能力。"
工部的情况也很令人欣喜。在张志远等人的努力下,钢铁产量比上个月提升了两成。
"国师大人,您来看看这个月的产量统计,"工部尚书赵天成拿着报表,"比上个月增加了整整两成!"
"怎么提升这么多?"纪凌尘好奇地问道。
"主要是工艺改进,"赵天成解释道,"张志远他们对炉温控制和燃料配比都进行了优化,效果非常明显。"
纪凌尘拿过报表仔细查看,心中很是欣慰。这些新科进士确实没有让他失望。
农部的成效同样显著。在王文华等人的推动下,改进后的农具在更多地区得到了推广。
"国师大人,"农部尚书向纪凌尘汇报,"我们根据王文华的建议,为不同地区设计了不同的农具,推广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
"具体有多好?"纪凌尘问道。
"使用新农具的地区,粮食产量平均增加了三成,"农部尚书兴奋地说道,"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年的收成将是近十年来最好的!"
"三成?"纪凌尘也很兴奋,"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不仅仅是这几个主要部门,其他部门的新科进士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没有世家包袱,做事雷厉风行,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与此同时,商业领域也因为慕挽歌等商人的努力而日趋繁荣。在探花张志远的协助下,慕挽歌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商业网络。
"国师大人,"慕挽歌在一次汇报中兴奋地说道,"这个月的商税收入比上个月增加了五成!"
"五成?"纪凌尘有些不敢相信,"怎么增加这么多?"
"主要是张志远提出的建议,"慕挽歌解释道,"他建议我们建立商会制度,统一管理各行各业的商人。这样不仅便于征税,也便于商人之间的交流合作。"
"好主意,"纪凌尘赞道,"这确实是个双赢的方案。"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
京城的街头巷尾,经常能听到百姓们的议论声。
"最近粮价降了不少啊,"一个菜贩对邻居说道,"听说是因为今年收成好。"
"不仅粮价降了,工作机会也多了,"另一个人回应,"我儿子现在在工坊干活,一个月能挣二两银子呢!"
"都是托国师大人的福啊,"第三个人感叹道,"自从他来了以后,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这些变化也传到了纪凌尘的耳中。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他心中都会涌起一阵暖流。
"殿下,百姓们都很感激您,"云秀在一次汇报中说道,"街上到处都在传颂您的功德。"
"这是应该的,"纪凌尘谦虚地说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的职责。"
"可是殿下,您的声望现在真的是如日中天,"云秀继续说道,"有人甚至提议为您建立祠堂。"
"建祠堂?"纪凌尘摆手,"这太过了,绝对不行。"
"为什么?"云秀不解地问道。
"我还活着呢,建什么祠堂?"纪凌尘笑道,"而且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歌颂的。"
虽然纪凌尘这样说,但他心中还是很感动的。百姓们的认可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肯定。
这天晚上,夏枫雪来到别院,与纪凌尘一起品茶赏月。
"这一个月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夏枫雪感叹道,"朝政比以前高效了很多,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改善。"
"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纪凌尘说道,"特别是那些新科进士,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的眼光真准,"夏枫雪赞道,"这些年轻人确实比那些世家子弟强多了。"
"是啊,"纪凌尘感叹道,"有才能的人不分出身,关键是要给他们机会。"
"现在朝野上下对你的评价都很高,"夏枫雪说道,"连那些原来反对改革的人也开始改变看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