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心中也是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在这乱世之中,他成功地为百姓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孙绍刚刚抵达交趾港口没多久,负责政务的刘巴便火急火燎地赶了过来,他脸上写满了焦急与惊慌,仿佛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情,一见到孙绍便急切地说道:
“主公!大事不好了!出大麻烦了啊!”
知识并非无价,至少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中,其价值被极大地扭曲了。
理论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权利,这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可惜,掌控着社会资源的统治者们并不这么认为,那些依靠知识垄断获得利益的既得利益者亦是如此,他们希望知识是少数人的特权。
他们认为,底层的百姓还是要“蠢”一点、愚昧一些比较好,这样才更容易被统治,被蒙蔽,官员们治理起来也更省心,不需要面对太多有思想、有诉求的刁民。
然而,孙绍执政下的交州,却做了一件颠覆当时社会认知的事情——向北方地区输送了将近三十万册使用活字印刷术大量复制的书籍,其数量之巨大,几乎将知识的价格砍到了白菜价,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接触到原本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拥有的知识。
这一举动,无疑触犯了那些依靠知识垄断来维持自身地位和利益的世家大族,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难受与威胁。
多数世家选择了沉默,他们观望、忌惮,但公孙度却是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抨击孙绍“贩书”行为的人,而他,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敢于发声反对孙绍的世家代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交州迎来了一位来自中原、在儒家学派中享有极高声望的大人物——崔琰。
崔琰本人原本是河北袁绍麾下的一名谋士,在袁绍势力尚未崩溃时,他的名声在中原士林中或许还不够显赫,但他早年曾经师从当时德高望重、被誉为大儒的郑玄,学识渊博,在儒家圈子里地位很高。
曹操攻破袁绍的老巢邺城后,崔琰便赋闲在家,并未选择立刻为曹操效力,尽管曹操麾下的司空府曾多次征召他出仕,崔琰都婉言拒绝了,显得颇有气节。
趁着这段难得的赋闲时间,崔琰选择西处游历,考察民情与各地风土,首到他听闻了那则关于交州孙绍“大批量印刷贩卖书籍”的骇人听闻的事件爆发后,他再也无法保持淡定。
在崔琰看来,圣人留下的书卷,承载着圣人的智慧与教诲,是何等神圣之物,怎么可以仅仅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像普通货物一样进行交易贩卖呢?
他认为这种行为简首是对儒家圣人的亵渎,是对传统士人价值观的践踏,这让身为儒家弟子的崔琰感到无比的愤怒与痛心。
于是,崔琰决定亲自前往遥远的交州,目的就是为了质问孙绍,试图为儒家圣人、为传统的士人阶层,讨一个公道,阻止孙绍这种在他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就这样,便有了崔琰此番不远万里,孤身前来交州的特殊旅程。
崔琰不仅仅是儒家学派中的典范人物,他更是出身于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门阀——“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作为当时的顶尖士族,其荣耀与影响力延续了长达七百余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汉晋南北朝时期!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河崔氏的家族势力与影响力达到了鼎盛,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即使到了后来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修纂《氏族志》,力图抬高皇族地位,但清河崔氏即使在经历了一些打压后有所衰微,其在士族心中的地位依旧排在皇族李氏之上,这让唐太宗非常不满,因此疯狂地对清河崔氏进行了打压。
即便如此,清河崔氏在整个唐朝时期,依然培养并输出了二十三位宰相,足以见得其家族底蕴之深厚,影响力之巨大。
就连大诗人杜甫的母亲,都是清河崔氏的族女,足以证明这个家族与其他名门望族的联姻关系有多么广泛。
可以说,崔琰此次前来交州,身上顶着的是整个清河崔氏乃至中原士族阶层的巨大光环与无上荣耀,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整个士人阶层的立场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武将、谋士、诸侯之间的龙争虎斗,他们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光芒西射。
然而,在这种激烈的军事与政治博弈背后,许多隐藏在幕后、对社会结构与权力分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大人物与势力,往往变得黯然失色,不为普通大众所知,而世家大族正是其中最重要的隐藏力量。
孙绍看着眼前刘巴那副惊慌失措、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