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都在飞速成长。
新建的林邑郡在孙绍的有效管理下,各项事业正逐步步入正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与交州接壤的南方邻居扶南国,却显得十分不友好,时不时会派遣小股散兵游勇越过边界,对林邑郡的百姓进行侵扰,如同打秋风一般掠夺财物。
“真以为我孙绍千里迢迢来到交州,是为了在这里忍气吞声,任由你们这些蛮夷欺辱的吗?”孙绍听到林邑郡的边境报告后勃然大怒,心中立刻决定要对扶南国发动军事讨伐,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问题。
然而,扶南国的实力,与之前被孙绍轻松灭掉的林邑国截然不同,这个国家绝对不容小觑,拥有着相当的底蕴和军事力量。
在华夏的史书中,扶南国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东南亚古老政权,其国祚延续了数百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和军事体系。
当时的扶南国王名叫范蔓,史书记载他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扶南国对外不断扩张,先后攻灭了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个周边的城邦,将疆域向外拓展了五六千里,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范围。
范蔓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将扶南国从一个以掠夺为主的强盗国家,逐步转型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大国,开启了大规模的农耕时代,这在其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然,与拥有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华夏相比,扶南国的农业发展起步晚了上千年,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东南亚地区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己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通过派遣密探和商队收集来的情报,孙绍了解到扶南国百姓普遍外貌特征是皮肤黝黑、头发卷曲,而且习惯于赤身裸体、光脚行走,这在注重衣冠礼仪的汉人看来,显得有些落后。
这种外貌特征,在孙绍看来,恰恰说明了扶南国整体上还相当贫穷,生活水平低下。
贫穷,往往意味着民风彪悍,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战斗力。
一个国家的百姓越是贫困,往往其生存意志和战斗韧性也就越顽强,在绝境中更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孙绍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扶南国,他更希望将其彻底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成为交州的一部分。
因此,他并没有在建安八年立即对扶南国动手,而是策略性地拖延到了现在,等待最佳时机。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有意识地派遣交州商人,不断地与扶南国进行贸易往来,用交州丰富而廉价的商品冲击当地市场,让扶南国的百姓们亲身感受到交州富足的生活水平。
通过商业渗透的方式,孙绍巧妙地向扶南百姓灌输了一个朴素而有力的道理:大汉的交州,就是有钱!
只有跟着孙绍混,日子才能过得比以前更好,才能摆脱贫困,享受富裕的生活。
等到这种对交州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己经在扶南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之后,孙绍认为收割的时机便己经成熟了。
但这次针对扶南国的军事行动,不能再像之前攻打林邑国那样随意轻慢了,必须认真对待,投入足够的力量和精力!
要打就要大干一场,一举奠定胜局!
对于孙绍而言,交州所处的偏远地理位置带来的消息闭塞,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为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战略上的隐蔽性。
即使他倾尽交州所有的兵马去攻打遥远的扶南国,远在荆州和扬州的刘表、孙权想要得到确切情报并做出反应,至少也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差足以让他完成既定目标。
为了确保此战必胜,孙绍此次集结了整整十五万的交州大军,这几乎是交州能够动员的全部精锐力量!
孙绍亲自担任军队的最高统帅,周不疑则作为他的军事参谋,负责出谋划策,马良和马谡这对才华横溢的兄弟被任命为参军,协助制定作战计划,而素有勇名的太史慈则担任全军的先锋,负责冲锋陷阵。
“唉,感觉我孙绍在交州发展的方向,似乎离成为儒将越来越远了,彻底走上了武力扩张的不归路啊。”孙绍看着麾下聚集的众多将领,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毕竟交州这个地方,虽然地域广阔,但长期以来都是穷乡僻野,出产的力士壮丁倒是不少。
但想要从中培养出一名像关羽、张飞、赵云那样能够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绝顶武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需要天赋、机缘和系统的培养。
孙绍也对此感到无奈,他即便拥有系统,也无法快速地批量制造出顶级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