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 第101章 用笔墨来为燕王塑造千古流芳的丰碑!

第101章 用笔墨来为燕王塑造千古流芳的丰碑!

凭着握在手中的笔杆子,他们可以任意编造谣言,肆意抹黑燕王,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庭砸死朝臣?多么残暴不仁的行径啊!

这分明是君前失仪、藐视礼法、禽兽不如的野蛮之举!

若是在儒家独霸文坛的年代,任由他们肆意记录、传播,还真就是写什么就是什么,白的都能给你说成黑的!

秦始皇的悲惨遭遇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后世流传的各类史书、野史、戏曲、杂文、诗词,几乎无一例外地对秦始皇进行着不遗余力的抹黑:

暴秦!暴君!始皇无道!

可历史的真相真如此简单粗暴、非黑即白吗?

秦始皇修建长城,后世提起首先想到的不是抵御外敌的战略远见,而是劳民伤财、血流成河!

这种片面印象又从何而来?

自然是来自那些垄断话语权的史书与民间传说!

史书不必多言,独尊儒术之后,流传后世的正史几乎都出自儒家学者之手。-纨^夲+鰰`颤¨ !已^发^布_蕞~欣?蟑,劫!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者会在史书中为他歌功颂德?

简首天方夜谭,他们只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抹黑打击!

至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曲艺杂谈,比如那个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看^书′屋~暁′说*网· /埂′薪+醉_全?

听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同情孟姜女的悲惨遭遇,痛斥秦朝的残暴无道。

然而,鲜有人知,这个故事的原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朝根本毫无瓜葛!

故事原型见于《左传》,不过是一位妻子祭奠亡夫的平常记载。

后世的那些"大家"们兴致大发,挥毫泼墨,添油加醋。

先是更换朝代背景,再是转换地理位置,最后给女主角换了个名字,一个全新的抹黑秦始皇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看看那些流传甚广的诗词:"秦之无道兮西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这话是否耳熟能详?不正是那位儒家学子刚刚控诉的"父丧其子、儿丧其父、妻丧其夫"的翻版吗?

手法如出一辙!

古代诗词本就讲究夸张渲染,就像李白的"飞流首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哪里是实际描摹,不过是为了烘托意境罢了。

李白是为了赞颂庐山瀑布的壮观,而那些诗人则是奔着孟姜女的悲惨遭遇去煽情的。.秒^彰!結+晓?税.旺, _勉\沸_越_毒/

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衬托秦朝的残暴,他们就怎么写!

杞梁贞妇,也就是所谓孟姜女的原型,实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的妻子!

与秦朝有半毛钱关系?

与孟姜女又有何干系?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执笔写字乃是儒家的拿手好戏!

再看那些流传甚广的曲词:"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短短十来字,便将杞梁妻与孟姜女强行划上等号,生生变成了同一个人!

如此这般,从春秋到唐末,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无数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千锤百炼,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终于与秦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那顶"暴君"的帽子,也被牢牢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再难摘除!

在诗词小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不论秦始皇是一代明君还是嗜杀暴君,在民间流传的都只有一种定论:

暴君!秦始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人言可畏,确实如此!

若非有心人细心考证,又有谁会知道,这个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背后,竟有如此多的曲折隐情?

若非刘旦力主起复百家,打破儒家独尊的局面,恐怕他将来也会步秦始皇的后尘,成为儒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如今的朝堂上,己不再是儒家一家独大,一言堂,其他学派也有了发声的机会!

经学博士的行列中,儒家独占一方,其他学派联合一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之势。

那位曾经的墨家巨子,如今的墨学博士,眼中满是鄙夷与不屑:"燕王殿下心系苍生,兼济天下,却遭小人中伤,今日当庭将其鼎毙,大快人心!"

"骂得好,死得好!这帮儒家鼠辈,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老夫一定会将今日之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让他们受尽万民唾骂!"

其他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