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406章 《在山与路的隐喻中叩问生命》(粤语诗)

第406章 《在山与路的隐喻中叩问生命》(粤语诗)

《爬山嘅意义》(粤语)

文\/树科

我哋一路

查实要攀上几多山头

人山人头

江湖浪头

重阳登高……

咪话个啲半山唔到

佢哋噈返咗归嘅

佢哋个啲,上咗山顶嘅

唔少嘅人,噈到咗顶啦

真嘅,到咗顶噈得咗?啩?

谂真下哈,行山噈指望

人比山高?噈一条路

一直一条路走到黑嘅道

冇可能冇得回头路

落山过坑,过悬崖……

睇住嚟?,接咁每一步

上山容易下山难啊

咪到脚震震先知喇……

《树科诗笺》2025.1.16.粤北韶城沙湖畔

《在山与路的隐喻中叩问生命》

—— 论树科《爬山嘅意义》的诗学意蕴

文\/阿蛋

诗学的永恒命题,往往扎根于人类对生存境遇的深刻观照。¤咸,鱼|看~°书?+§ :@±更&?新.最\全/?x-q^k-s¨w?.\c^o′m′树科的粤语诗作《爬山嘅意义》,以日常登山活动为切入点,巧妙编织起充满哲思的意象网络,将个体生命体验与群体社会现象相勾连,在岭南方言的独特韵味中,完成了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与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这种创作路径,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 “即景生情、托物言志” 的传统,又赋予现代生活体验以诗性表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一、方言入诗:语言载体的陌生化与亲切感

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其独特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在《爬山嘅意义》中,“我哋”“咪话”“噈”“谂真下哈”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首先赋予文本以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这种方言的介入,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创作的常规语言范式,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从而延长审美感知的过程。粤语词汇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调动更多的注意力去理解其内涵,这一过程恰恰延长了审美体验,使诗歌的语言形式更具张力。

同时,方言的使用又为作品增添了亲切感与生活气息。对于熟悉粤语的读者而言,这些词汇是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的语言符号,它们带着浓郁的生活温度,使诗歌仿佛是邻里间的亲切交谈,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_咸§!ˉ鱼?×+看???书%<μ网÷ ¢免3?费o?!阅.&{读}这种亲切感,与诗歌所探讨的人生话题相呼应,让深刻的哲理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融入到日常的言语与活动之中。例如 “上山容易下山难啊,咪到脚震震先知喇”,用直白的粤语口语道出登山的切身体验,将抽象的人生感悟具象化为身体的感受,使读者能够迅速产生共鸣。这种方言运用的双重效果,展现了诗人对语言形式的精妙把握。

二、意象群的构建:从具象到抽象的意义升华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爬山嘅意义》通过构建 “山”“路”“人” 等意象群,实现了从具象描写到抽象思考的意义升华。“山” 作为核心意象,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现实中具体的自然山岳,如重阳登高时所攀登的山峰;又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目标与挑战。“查实要攀上几多山头”,这里的 “山头” 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峰,更是个体在生活中需要跨越的难关、追求的理想。这种象征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中 “山” 的意象传统一脉相承。例如杜甫《望岳》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泰山象征人生的崇高境界;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山川险阻喻指人生道路的艰难。树科的诗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 “山” 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体验。

“路” 的意象在诗中与 “山” 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境遇的隐喻。“噈一条路,一直一条路走到黑嘅道”,这里的 “路” 既指登山的路径,又暗喻人生的选择与方向。诗人通过描述 “冇可能冇得回头路,落山过坑,过悬崖”,揭示了人生道路的复杂性与不可逆性。这种对 “路” 的描写,让人联想到鲁迅在《故乡》中所说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两者都强调了道路的开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