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346章 《诗性悖论与身份哲学》

第346章 《诗性悖论与身份哲学》

《我唔系诗人》(粤语诗)

文/树科

我同学生上课

先会讲俾佢哋知:

我唔喺老师哈

我钟意盆景制作

俯瞰韶城,山水天成

我唔喺园艺师

我歌仔嘟唱得几好

仲唱到几种语版

我唔喺歌手?

我爱好诗,学写诗

着作嘟算等身

唔等心,我唔系诗人!

《树科诗笺》2025.1.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我唔系诗人>的诗性悖论与身份哲学》

文/阿蛋

一、粤语诗学的语言突围与身份困境

在当代诗歌版图中,树科的《我唔系诗人》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粤语方言为载体,完成了一场关于诗性本质的自我诘问。+天?禧?晓?说*枉\ ·追·罪/辛?漳?节′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最多、语法结构独特的语言体系,其口语化表达本身就携带强烈的生活质感与民间智慧。诗人以 “我唔喺老师哈”“我唔喺园艺师”“我唔系诗人!” 等充满市井气息的否定句式,打破传统诗歌追求典雅、崇高的语言惯性,将日常对话直接引入诗行,形成一种看似随意却暗含深意的语言张力。

这种方言写作的选择,恰似北岛在《古寺》中用 “语言的碎片” 重构诗意,却又有着本质不同。北岛的语言实验指向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神困境,而树科的粤语诗更关注个体存在的微观体验。粤语中的语气助词 “哈”“?”“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口语韵律,更将诗人置于一种平民化的言说姿态。¢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这让人联想到黄灿然的诗歌,同样以日常语言解构诗歌的神圣性,但树科通过方言的在地性,将这种解构推向更彻底的自我否定维度。

从语言学角度看,这种语言策略暗合罗兰?巴特 “作者已死” 的理论。当诗人用粤语这一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系统进行创作时,实际上消解了传统诗歌创作中作者权威的单一性。粤语的语音语调、语法结构构成了独立的意义生成系统,使诗歌文本脱离作者预设的意图,向读者开放更多元的解读空间。这种语言的狂欢,既是对标准汉语诗歌范式的挑战,也是对自身创作身份的一次大胆解构。

二、身份悖论中的诗性本质探寻

诗歌中,诗人通过多重身份的否定展开自我认知的辩证过程。“我同学生上课,先会讲俾佢哋知:我唔喺老师哈”,教育者身份的否定,打破了传统认知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刻板印象;“我钟意盆景制作,俯瞰韶城,山水天成,我唔喺园艺师”,将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与职业身份剥离,消解了技艺与审美之间的功利性关联;“我歌仔嘟唱得几好,仲唱到几种语版,我唔喺歌手?”,音乐才能的展示与职业身份的切割,凸显了艺术表达的纯粹性。

这些否定句式并非简单的谦虚或自嘲,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辨。.1-8?6,t¢x,t′.\c?o¨m.正如苏格拉底的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树科的自我否定实则是对传统身份定义的超越。在古希腊哲学中,“无知” 是智慧的起点,而在这首诗里,“不是” 成为了诗性本质的入口。当诗人否定自己是老师、园艺师、歌手时,实际上在重构这些身份背后的价值体系 —— 教育不应局限于职业身份,而应是思想的传递;艺术创作不应被职业标签束缚,而应回归本心的表达。

诗歌的高潮 “我爱好诗,学写诗,着作嘟算等身,唔等心,我唔系诗人!” 将这种身份悖论推向极致。“着作等身” 与 “唔等心” 的矛盾,揭示了诗歌创作中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永恒困境。在诗歌史上,陆游曾以 “六十年间万首诗” 展现创作热情,而树科的 “唔等心” 则直指当代诗歌创作中可能存在的浮躁与功利。当诗人否定自己 “是诗人” 时,恰恰是对诗歌创作本真状态的坚守 —— 真正的诗歌不是职业身份的证明,而是心灵悸动的自然流露。

三、日常生活的诗意救赎与存在主义回响

诗中对盆景制作、歌唱等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构建起独特的诗意空间。“俯瞰韶城,山水天成” 的盆景意象,既是对自然的微观呈现,也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隐喻。盆景艺术讲究 “缩地成寸”,将广阔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这与诗歌创作中以有限语言表达无限意蕴的特质不谋而合。诗人通过否定自己是园艺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