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嘅量子态>》
——论树科粤语诗中古典符号的现代性重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音质地和文化记忆,构建了一种抵抗普通话中心主义的诗学实践。,x.i^a,n¢y¢u?b+o¢o·k+.·c\o?m·树科的《甲骨文嘅量子态》正是这样一首将岭南方言、上古文字遗产与现代量子物理概念进行跨时空对话的典范之作。这首诗以区区四行八句的简约结构,却容纳了从《周易》阴阳哲学到量子叠加态的理论想象,从甲骨文的物质性到禅宗"不立文字"的超越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拓扑学。
一、龟甲与量子:物质载体的诗学辩证法
"道嚟阴阳,生生世世/德行万里,龟甲寿衍"——开篇两句即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生成论与甲骨占卜的物质性并置。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用粤语特有词汇"道嚟"(到来)而非标准汉语的"道来",使抽象的"道"获得了方向性的运动感。龟甲作为商周时期的主要占卜载体,其裂纹被视为连通人神的符号系统,而诗中"寿衍"一词精妙地暗示了文字载体与生命延续的共生关系。/墈+书?君? !勉¢肺+粤+犊*考古学家张光直曾指出,甲骨文的裂纹系统实为早期中国"连续性文明"的认知范式体现,这与诗人将龟甲置于"生生世世"的时间长河中的处理形成学术呼应。
更具突破性的是诗题"量子态"对甲骨文这一古典符号的现代重构。在量子力学中,"叠加态"指粒子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的状态,这与甲骨占卜时龟甲裂纹呈现的多种解释可能性形成惊人的同构。法国哲学家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此颇具解释力——龟甲与量子都作为"非人行动者"参与着意义的生产网络。诗人通过这种跨越三千年的物质性并置,暗示了占卜与科学在不确定性认知上的深层共鸣。
二、方言音韵中的宇宙论
树科对粤语音韵系统的创造性运用,构成了这首诗的另一个诗学维度。"冮湖啲混沌"中的"冮"(gong1)与"啲"(di1)形成声调上的高低对应,模拟了混沌初开时的音波震荡。语言学家赵元任曾考证粤语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声韵特征,这使得"纯洁嘅心态"中的"嘅"(ge3)字不仅作为所有格助词,更因其入声特性而创造出语义的顿挫感。\微¢趣`小*说.王· ~已?发′布-蕞`欣′章+截-诗人通过"沌"(deon6)与"间"(gaan1)的押韵,在音韵层面实现了"混沌"与"宇宙间"的空间连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嘻嘻嘻"这一拟声词的使用。在《庄子·知北游》中,"嘘吸"被描述为天地呼吸的象征,而粤语中"嘻"(hei1)的发音与古汉语"噫"(表示叹息)存在音义关联。诗人通过三叠音的节奏模拟,既暗示了量子涨落的微观波动,又暗合《周易》"太极生两仪"的衍生韵律。这种音义联觉的技法,令人想起庞德对汉字作为"意象叠加"的现代主义解读,但树科显然走得更远——他将语音本身的物质性纳入了诗意的生成机制。
三、骨文繁简与宇宙区隔
"骨文化繁简,区区宇宙间"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文字演化的哲学思考。甲骨文到简体字的嬗变过程,被压缩在"繁简"这对辩证概念中。历史学家余英时曾指出中国文字演变中存在"正体"与"俗体"的永恒张力,而诗人用"区区"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粤语副词(意为"小小的"),却赋予了文字史以宇宙论的维度。这种显微阐幽的视角,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命题形成跨文化对话——甲骨文的每一道刻痕都是先民对存在理解的物质固化。
更精妙的是"宇宙间"的空间设定。汉代扬雄《太玄经》提出"宇宙群分"的概念,而诗人将文字演化置于宇宙尺度,暗合当代多重宇宙理论的想象。这种将文字考古学与天体物理学并置的视野,超越了传统"书道"美学的局限,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字天体物理学。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在此得到诗性印证——甲骨作为媒介的形式本身,已经承载着超越其内容的文明信息。
四、禅与量子纠缠的认识论
尾联"理解噈唔喺缠缠绵绵/知音点要寄语万万千千"展现了诗人对认知方式的反思。粤语特有的否定结构"唔喺"(不是)与普通话形成语法差异,这种语言异质性本身就成为对单一认知模式的抵抗。"缠缠绵绵"既指量子纠缠态的微观现象,又暗喻传统认识论中的线性逻辑。诗人通过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