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但不思报恩,反而恩将仇报屠杀宋朝宗室和大宋百姓,实在可恨。”
“咱要将蒲氏族人搜出来,全部贬为奴隶,永生永世不得翻身。”说完,他呼吸急促,眼白都出现了几道血丝。换成别人,肯定会很疑惑,朱元璋为啥这么仇视蒲寿庚啊?他坑害的也是宋朝,和你大明皇帝有啥关系。但常遇春却知道是为什么。作为心腹,他对朱元璋的家庭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比如,朱元璋的姥爷陈公就是崖山残兵。崖山之战宋朝灭亡,陈公侥幸逃得一命,又不愿意投降元朝。就回到乡里娶妻生子。朱元璋小时候,经常听陈公讲述当年发生的事情。作为崖山之战的亲历者,陈公对蒲氏的痛恨可想而知。这种仇恨就传递给了朱元璋。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他会这么痛恨蒲氏。事实上,前世大明建立后不久,朱元璋就下旨,将所有蒲氏后人贬为贱民。有明一朝都未能翻身。正因为知道,所以常遇春也是同仇敌忾的道:“蒲氏皆罪人也,当绝其嗣。”朱元璋恨恨的道:“全杀了太便宜他们了,要让他们生生世世遭受折磨。”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道:“有了,就贬为贱民,然后全部送去挖矿,咱要让他们家族在折磨中流尽最后一滴血。”常遇春也连连点头道:“这个主意好,挖矿又累又苦又危险。”“用不了几年,他们家的人就能死绝了。”两人又商量了一下怎么弄死蒲氏,然后才将话题拉回来。朱元璋接着说道:“若想做到方才咱们说的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觉得有必要吗?”常遇春说道:“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我就知道,蒲寿庚一个胡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大明没道理做不到。”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可是蒲寿庚最后背叛了啊。”常遇春顿时明白他在顾虑什么了,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事实上他也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他不回答也不行。思索良久才开口说道:“马钰曾经说过安史之乱。”“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是胡人,所以才会叛乱。”“但马钰却认为,安禄山叛变和他是什么人没有关系。”“天下精锐半数都掌握在他手里,就算换一个汉人在他的位置上,依然会叛乱。”“蒲寿庚的事情其实也差不多。”“南宋将东南海防交给一个人负责,又缺乏对其的制约手段。”“蒲氏背叛几乎是必然。”“大明只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可以了。”“将水师分成好几支,大家互不统属,统兵将领的家眷都在京中为质。”“如此种种措施下来,可保水师忠诚。”听完他的分析,朱元璋含笑道:“分析的如此透彻,还引经据典,咱真的要对伯仁刮目相看了。”事实上,这个道理他岂能不知。只是主动与外界交流,还要组建并外派庞大的水师,维护海路安全。有违他对事物的认知,所以需要别人的肯定。常遇春的话,作用甚至还要超过了徐达、李善长等人。至于原因……连常遇春这样的猛将都知道的事情,大概率就是正确答案。所以,组建水师主动向外,是正确的选择。水师这样的东西都弄了,那么西域战略就更不用提了。不为别的,仅仅是钳制草原,就足以让大明将其作为主要战略了。既然大明要主动向外了,那么再严格管控孙子兵法就没有意义了。不,这么做反而会破坏大明的战略计划。你总不能指望一群没有大局观的人,去执行这些任务吧。所以……放开吧。之后他就让人去大善殿,将武经总要、春秋和孙子兵法三部书取了过来。特别是孙子兵法,他郑重的交到常遇春手里:“这是咱亲手抄录的,并书写了心得见解,你要好生研读。”常遇春小心接过:“上位放心,我老常绝不让您失望。”马钰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此事。当他得知了朱元璋的决定,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这一年多的课,没有白上啊。而且他还顺便从常遇春嘴里,知道了蒲氏的事情。心中顿时有了一个主意。(本章完)算是一次比较安稳的小试探。常遇春也没有多想,只是说道:“上位那里我肯定会讨教的。”“但你小子也别给我偷懒,我就不信你一点都不懂,别给我藏着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