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让这些人当了官惹出祸事,败坏的还是儒家的名声。
与其将责任推到马钰身上,不如想想怎么改变目前的窘境。
然而他也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
所以面对那些来找他主持大局的人,他也只能表示。
皇帝心意已决,大家还是齐心协力想想,怎么解决儒生不通实务的问题吧。
他给出的建议是,儒生们可以在读书的空档,去衙门当一段时间的刀笔吏。
然而他的这个提议,却让很多儒生无法接受。
我们是清流,怎么能从事浊官的工作。
部分儒生心中对他也生出了微词。
你宋濂作为文臣领袖,怎么就不敢和皇帝干一架,让皇帝知道一下我们儒生是不好惹的。
对此宋濂只感觉更加无奈。
内心都不禁有些认同马钰的说法了,有些儒生太天真,太不像话了。
不过气归气,他也并非什么都没做。
第二天就上奏疏,学子们苦读数十载,非常的不容易。
很多读书人,更是倾尽家族之力供养出来的。
如果就此剥夺他们为官的资格,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残酷了。
况且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能读书有所成的,都是佼佼者。
就这样放弃他们,也不利于国家建设。
希望皇帝开恩,能酌情考虑再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次朱元璋倒是没有再反对,而是顺水推舟的表示。
只要你们能解决儒生不通俗务的问题,咱也不是不能用他们。
至于怎么解决,大家一起想办法吧。
什么时候想出来了,什么时候允许他们做官。
轻描淡写的一记四两拨千斤,就将矛盾给转移了。
不再是皇帝和儒生们的矛盾,而是儒家如何解决自身问题。
然而这种事情,一时之间又哪有什么可行的办法。
只知道死读书的人,照样没官做。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非儒家出身的官吏就高兴坏了。
皇帝并没有全面倒向儒家啊,选拔官吏的时候只看德行和才能,不看你是哪家的门徒。
于是,更多野路子开始摩拳擦掌,准备着响应朝廷的下一次征辟。
李善长也大喜过望,接连推举了很多‘人才’。
连周德兴这种字都不认识几个的,都被他塞进了刑部。
朱元璋只是看着,什么都没有说。
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开国勋贵,他这个皇帝要是反对,恐怕会有很多人觉得他刻薄寡恩。
但他也不是政治小白,没办法反对这种任命,却可以用别的方法破坏。
没多久他就以东南土民作乱为由,将周德兴等人派往了前线。
其他勋贵,只要没有能力担任文职工作的,也全部被调走。
好不容易化解了这次危机,他并没有太过高兴。
天下一统在即,很多人的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想要在朝中谋求一个合适的位置。
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马钰之前的建议再次浮现在脑海里。
他立即找到朱标,说道:“之前马钰提议,让你去给勋贵子弟上课的事情不要再拖了,立即着手去做。”
朱标一惊,连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元璋就将李善长的行为,以及勋贵们的想法说了一遍:
“去教导勋贵子弟,让他们影响自己家的长辈,希望能有一些作用吧。”
朱标也不敢再耽搁,很快就出宫找到马钰,将情况说了一下:
“这个建议是你提的,可有什么教为兄的?”
马钰却摇头说道:“陛下的想法虽好,但我以为效果有限。”
“军中骁将们怎么会听自家孩子的意见?”
“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从制度上入手。”
朱标叹道:“话是如此,可现在事情千头万绪,一时间又哪里顾得上这些。”
“况且你也知道,如果你之前的推测是真的,朝廷还需要勋贵们弹压儒家。”
“眼下我们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
“能将勋贵子弟引领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马钰心下叹息,确实如此啊。
事有轻重缓急,相对来说解决儒家的隐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