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140章 做得受得

第140章 做得受得

杨慎等翰林的辞职报告并没有被嘉靖批准,一名太监到翰林院传谕旨曰:“翰林院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你们要勉修职业涵养,以备异日之用。!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杨慎不能安分,率众求去,有违翰林之责。夺杨慎俸两个月,不得推辞侍讲学士,并参与编撰武宗实录。”

大明官老爷的俸禄很低,没有几个官员指着俸禄过日子,罚俸只是对官员的初级惩处,远比训诫、杖责更温柔。

对于几十名翰林骑脸输出的行为,嘉靖忍了下来,只罚了带头大哥杨慎的俸禄,继续提拔杨慎为学士,还令其参加武宗实录写作,可谓释放了最大的善意。

罗钦顺见大批翰林接旨后依然脸有不忿之色,令书吏唤来杨植,关上办公室的门问:“黑云压城城欲摧!如之奈何?”

杨植回道:“翰林没有隶属关系,他们要作大死,老师也管不了,何苦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而操心!”

罗老师叹道:“理是这个理!但我觉得杨慎这个人不错,八股文写得更好!老夫不忍心看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毁了一生功名!”

老师的心眼忒小,居然一直记着把我二百零六字的八股文打了五十七个叉,修改了一百八十三字,写上二十九字不好的评语,时至今日还不忘暗讽我这个三鼎甲出身的预定侍讲学士!

心胸开阔的读书人怎么会惦记着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终究是自己错付了这段感情!

杨植气得发抖,反驳道:“人生识字糊涂始!你们这些翰林,就是所谓的三门学士!从小在官学读书,考上进士离开学校大门进翰林院大门,出翰林院大门就去官府衙门拍板决定千万人的生计、存亡!

翰林脑子里全是高大上的圣贤道理,一根筋两头堵,圣上就应该让翰林去农村工厂里或种田或做工,每天一身汗两脚泥,净化心灵!”

这个弟子越来越狂妄,你说他一句,他回顶十句,老夫不入阁根本压不住他!

“你平日自诩料事如神一切尽在掌握中,那好,为师现在命令你想个办法,能救几个是几个,能救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

杨植叫苦道:“但是弟子要去大同呀!”

罗钦顺冷哼一声:“别人不知道你,我还不清楚么?你一定有办法的。如闻蛧 勉沸粤独”

杨植只好应承下来:“好吧,弟子尽力而为,老师到时候也要见机行事!”

在杨植心中,工部征来的工匠更重要。大明朝廷虽然管不了士绅,但管普通百姓就是一张纸的事。朝廷一百多年来,把军户民户匠户乐户迁来迁去,从江淮迁到甘肃贵州云南,从湖南江西迁到云南广西广东,从山西迁到山东,从浙江、淮扬迁到辽东,从苏州迁到江北,这才弥合了安史之乱后分裂了五百年的华夏。

在户部兵部工部协调办公会上,工部尚书赵璜看着杨植手上的工匠名单,皱眉道:“你要征门头沟和山西其他地方的匠户去大同落户没有问题,但机械搬运有点费劲呀!”

杨植大包大揽:“大司马已经答应征几百京营士兵做搬运工,还望大司空尽快给工匠下调令。”

赵璜疑惑不解问道:“你干嘛这么急着去大同?”

“大同那个地方没有水利,河流上半年湍急,下半年干涸,我要在六月底趁枯水期开挖一个蓄水池,叫水库也可以,既可以用于开矿,也可以用来浇地。”

三部的郎中们闻言皆啧啧称赞。赵璜治水出身,指着一名郎中道:“王郎中,从你的都水司征几名水利工匠,你带他们跟杨预备学士一起去大同。”

金献民看看三边地图道:“辽军李贤已从甘州动身回辽东了,按日程,杨翰林应该能和他又在大同相逢,那大同的粮食可能会紧一点。幸好夏粮已入库,还望孙大司农协调一下山西的粮食调运。”

孙交点点头说:“正要让山西左参议韩邦奇往宣大调粮。”

说着,孙大司农指着杨植对三部的郎中喝道:“人家学历这么高,这么聪明,还这么勤于王事!大禹治水也不过如此,真济世之臣也!”

六月底翰林院的同僚自然在六必居为杨植摆酒饯行以壮声色,顾鼎臣敬酒道:“大明王朝百多年,未有树人兄之三鼎甲深入基层,实乃吾辈楷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