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 第269章 夏至祭地,天子赐胙(加更,求月票

第269章 夏至祭地,天子赐胙(加更,求月票

第269章 夏至祭地,天子赐胙(加更,求月票!)

汉兴元年,五月初九,夏至。#[比!¤奇?中&?文>°?网t!D ,`无t错$内×;{容?|

烈日当空,北郊坛上的石板仿佛都蒸腾着暑气。

刘辩身着玄黑十二章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第一次以天子之尊,在夏至之日立于这座北郊坛祭地。

一年时光倏忽而逝,去岁夏祭,为了配合征讨凉州羌乱与并州匈奴叛乱的王师开拔,夏祭提前在北郊坛举行以鼓舞士气。

彼时他还只是摄政太子。

而今,身份已截然不同。

身份的转变,让刘辩也不由生出几分“岁月逝,忽若飞”的感慨。

难得的一阵凉风拂过刘辩的面庞,冕旒垂珠微微晃动,在他的脸上投下细碎光影。

刘辩望向祭坛中央的燎炉,行礼参拜,祈求地母后土神保佑大汉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礼方毕,太宰令肃立于侧,指挥着小吏与负责撤祭的“宰”们,小心地将作为祭品的三牲胙肉从祭案上撤下。

胙肉的腥气混杂着焚烧祭品的焦糊味,弥漫在灼热的空气中。

穿着一身繁复祭服的郑玄,以太常卿兼任太祝令,步履沉稳地行至刘辩面前,俯身行礼,长揖及地,庄重道:“启禀国家,祭地礼罢!”

刘辩满意地点了点头来,今年的祭礼,比之去年确实庄重完备了许多。

去年的祭地礼,是朝廷首次打破过往依照今文经《礼记》举行祭地礼的规矩,仓促间改为使用古文经《周官礼》为纲准。

虽大节无亏,细微之处却颇多纰漏。

这一次经过太常署上下无数次的演练推敲,今日这场祭礼,堪称完美。

不过刘辩这位天子的任务还有最后一项,那便是分赐胙肉!

刘辩目光扫过坛下肃立的文武百官,深吸一口气,宽大的玄色袖袍随着刘辩的动作而扬起,朗声道:“今岁至今五月有余,卿等尽心奉公,朕皆看在眼中!今赐胙肉,以慰辛劳,以嘉其功!”

分赐胙肉的传统,周已有之,按照《礼记》记载:“祭牲必全熟”。

但《周官礼》记载,胙肉的生熟并没有严格要求,只是强调了“胙肉不调味”,以保证祭品的最原始的质朴滋味,代表了祭祀者最为纯质的虔诚。

依礼制,祭天时当用牲血,表示对天神的尊敬。

合祀宗庙先王时当用腥肉(生肉),表示对先王的崇敬。

祭社稷五祀时当用爓肉(半生不熟的肉),表示对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五神的敬意。

祭群小祀时使用孰肉(熟肉),表示对山川等小神的敬意。

夏至祭祀的是后土神,自然是按照祭社稷五祀的礼法,以半生不熟的爓肉作为胙肉。

虽然都是些清水烹煮的三牲肉,但大汉可没八旗野猪那种四不像的礼法。

八旗野猪根据满族萨满传统,更改周礼,规定胙肉需在祭祀后立即分食,象征“神人共飨”,而且臣子须在太庙或乾清宫院内当场吃完,不得携带出宫或加工(《啸亭杂录》载“礼毕即食,不准加盐酱”),顺便玩一手服从性测试。

而后汉对此要通融得多,后汉是绝不禁止臣子将胙肉带回家中,对半生不熟的胙肉进行二次烹饪,只不过添加酱料这件事,只能作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我={-的]D?书2¢城¢¨ -已¨!发=?布¥?a最?新+?÷章<3~节?_

而这次的三牲祭品,有12头牛牲,6头羊牲和6头猪牲,一头牛牲约有近400汉斤重,羊牲则是120汉斤重,猪牲200汉斤重。

祭祀时如何肢解牛羊猪,也是必须按照严格的礼法执行。

牛分12体,分别为2份肩胛(20汉斤/份)、1份脊背(16汉斤/份)、3份肋排(10汉斤/份)、2份后腿(24汉斤/份)、4份腹腩(8汉斤/份),重曰200汉斤的牛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羊分7体,2份肩胛(16汉斤/份),1份脊背(12汉斤/份),2份肋排(10汉斤/份)和2份腿肉(8汉斤/份),羊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猪分6体,1份肩胛(20汉斤/份),1份脊背(16汉斤/份),3份肋排(12汉斤/份)和1份腹腩(16汉斤/份),猪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只不过这一次,刘辩下诏表示,地神后土是善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