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四合院:开局四九,军工天才 > 第406章 天眼一号计划

第406章 天眼一号计划

李明远早就准备好了应对这个问题:&34;这是我综合各种理论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得出的结论。·E¨Z\小!税?王! _哽/歆_罪?筷/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关键是工程实现上的挑战。&34;

他转向黑板,迅速画出几个公式:&34;轨道力学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只要物体达到这个速度,就能保持稳定轨道&34;

在场的科学家们纷纷拿出纸笔记录,尽管大多数人仍是一头雾水,但李明远的自信和详细的技术解释,让他们开始正视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

&34;好了,&34;李明远暂时告一段落,&34;这只是太空计划的概述。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配套的&39;天眼一号计划&39;。&34;

他取出第四份图纸,上面画着一种奇怪的雷达装置和信号处理流程图。

&34;这是一种叫做&39;合成孔径雷达&39;的新型侦察设备,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穿透云层,获取高清晰度的地面图像。&34;

科学院的专家们再次陷入震惊。

&34;穿透云层?&34;一位雷达专家不可思议地问,&34;现有雷达分辨率极低,怎么可能获取清晰图像?&34;

李明远开始解释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34;传统雷达靠天线物理尺寸决定分辨率,而合成孔径雷达利用平台移动,通过多点数据采集和复杂信号处理,模拟出一个超大孔径天线的效果&34;

他的解释越来越专业,用了大量物理和数学术语,大部分人已经跟不上他的思路,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点——这种技术如果实现,将彻底改变战场态势。′天^禧_晓?税*王+ ·已*发?布/最_欣,彰?結¨

&34;等等,&34;一位军方专家突然插话,&34;这种雷达如果装在卫星上&34;

&34;没错,&34;李明远微笑着点头,&34;太空轨道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对地球表面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监视,星条国的任何军事动向都将无所遁形。&34;

会议室再次陷入死寂,每个人都在努力消化这个信息。

&34;我还没说完,&34;李明远继续道,&34;最后一项,是支撑这两大系统的基础——3微米芯片生产线。&34;

他拿出最后一套图纸,详细展示了芯片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和应用场景。

&34;有了这种微型电子器件,我们可以大幅减小导弹制导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同时提高精度;也能为卫星和雷达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信号实时处理和传输。/l!u~o-l¢a+x!s_..c¨o^m/&34;

科学院的电子专家们凑上前,仔细研究着图纸上的细节,脸上的表情从怀疑逐渐变成了震惊,然后是兴奋。

李明远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轻轻咳嗽一声,总结道:

&34;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提出的这三个计划——&39;3微米芯片生产线&39;、&39;龙国太空计划&39;和&39;天眼一号计划&39;,看似超前,但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如果我们能尽快启动,三年内就能看到成果。到那时,龙国将在太空、电子和侦察领域全面领先星条国,彻底改变世界格局。&34;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个信息,评估其可行性和影响。

张部长深吸一口气,首先打破沉默:&34;李总工,你的计划非常宏伟,也非常超前。坦白说,如果不是你已经成功研制了磨姑蛋,我会认为这些都是痴人说梦。&34;

何院长也回过神来:&34;小李啊,你这些想法太惊人了。我在科研一线几十年,从没想过这些东西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34;

军部主任沉思片刻,问道:&34;李总工,如果按你的设想,这些计划需要多少资源和人力?时间周期有多长?&34;

李明远早有准备:&34;人力方面,需要组建三个专项团队,每个团队约500-1000人;资源方面,初期投入大约相当于磨姑蛋项目的三倍;时间上,芯片生产线最快,一年半可见成果;太空计划约需三年才能实现首次发射;天眼一号则可以在两年内完成地面系统,配合卫星后形成完整体系。&34;

听到这些具体数字,会议室里再次骚动起来。

&34;三倍于磨姑蛋的投入?&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