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了解贸易规则实施情况;还组织军队进行实战演练,提升士兵战斗力。
沈书瑶则忙于与商户沟通,解决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她还邀请各地商会代表来到大宁,展示大宁贸易的优势和潜力,吸引更多商人前来投资。
不久后,朝廷的诏书终于下达。朱元璋在诏书中肯定了朱权在大宁的治理成果,驳回了郭资等人削减大宁贸易规模的提议,但也要求朱权进一步加强军事防御,确保边疆安全。
朱权接到诏书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他立刻召集王府属官和地方官员,传达朝廷旨意,并表示将继续努力,让大宁在贸易和军事防御两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蒙古部落虽在此次战争中败退,但他们并未放弃对大宁的觊觎。部落首领召集各部商议再次进犯大宁的计划。
在蒙古部落的营帐中,一位年轻的将领说道:“大宁的明军实力不弱,正面进攻难以取胜。我们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先骚扰周边地区,分散明军兵力,再集中力量攻打大宁。”
部落首领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虽好,但大宁的朵颜三卫骑兵不可小觑,他们机动性强,我们的行动很可能被他们察觉。”
这时,一位谋士模样的人站出来说:“大汗,我们可以联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兵。这样不仅能增加兵力,还能分散朵颜三卫的注意力。另外,我们可以派奸细潜入大宁,刺探明军情报。”
部落首领听后,点头表示赞同:“就依你所言。此次我们一定要拿下大宁,为部落夺取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大宁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一些与郭资暗中勾结的地方势力,开始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朱权为了发展贸易,不顾百姓死活,增加税收,还削减了军事防御力量。这些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民心,百姓们人心惶惶。
朱权得知此事后,立刻安排王府护卫进行调查。很快,他们就查出了谣言的源头是当地的一个富商。这个富商长期以来依靠不正当手段经营,在贸易规范实施后,他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在郭资的指使下,企图通过散布谣言来扰乱大宁局势。
朱权下令将这个富商抓捕归案,并在集市上公开审理。在铁证面前,富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朱权借此机会,向百姓们详细解释了大宁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消除了百姓们的疑虑。
随着蒙古部落的再次蠢蠢欲动,大宁的局势又一次紧张起来。朱权深知,一场更大的考验即将来临,他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应对外敌的入侵,还要应对朝廷内部的政治压力。
朱权再次召集麾下将领,商讨防御策略。“诸位,蒙古部落很可能再次进犯,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此次他们很可能联合其他部落,我们要做好应对多方敌人的准备。”
一位将领说道:“王爷,我们可以在边境设置更多的烽火台,加强情报传递,一旦发现敌军动向,能及时做出反应。”
朱权点头:“此计可行。另外,我们要加强与周边藩王的联系,必要时请求他们支援。同时,在大宁城内做好物资储备,以防敌军围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宁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士兵们日夜操练,边境防御设施不断加固,物资储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朱权和沈书瑶更是忙碌,他们既要关注军事准备情况,又要安抚百姓情绪,确保大宁的稳定。
然而,就在大宁紧张备战之时,朝廷内部又传来了新的消息。郭资等人不甘心失败,他们联合了更多的朝臣,再次向朱元璋进谏,要求削弱朱权的权力,将大宁的军事和贸易大权收归朝廷直接管辖。
朱权得知这个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斗争,不仅关乎大宁的未来,也关乎他自己的命运。他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要应对外敌,又要化解朝廷内部的危机。
经过深思熟虑,朱权决定再次上书朝廷。他在奏疏中详细阐述了大宁的战略地位和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在蒙古部落随时可能再次进犯的情况下,频繁更换大宁的管理者会导致防御体系混乱,给边疆带来巨大风险。同时,他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更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定期向朝廷汇报大宁的军事和贸易情况,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为了增加奏疏的说服力,朱权还联合了朝中几位与他关系较好且有影响力的大臣,让他们在朝廷上为自己说话。这些大臣在朝堂上纷纷表示,朱权在大宁的治理卓有成效,边疆安稳离不开他的努力,此时削弱他的权力,不利于国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