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温柔,沈书瑶脸颊微红,赶忙移开视线。
朱权一直心系大宁的经济发展,深知茶马互市对大宁的重要性。在这一年,大宁的茶马互市日益繁荣。踏入交易市场,仿若步入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中原的商人穿着锦绣长袍,头戴精致的方巾,眼神中透着精明与干练,摊位上的茶叶、丝绸整齐罗列,茶香与绸缎的光泽相互映衬;草原部落的商人身着厚重的皮袍,腰系宽幅的兽皮腰带,上面镶嵌着粗犷的金属配饰,他们的马匹膘肥体壮,皮毛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带着草原的不羁与豪爽。
当朱权注意到一位中原茶商与草原部落的马匹交易商因价格和马匹品质问题产生纠纷时,他立刻上前调解。茶商面红耳赤,指着茶叶说道:“我这可是正宗的江南好茶,平日里千金难求,如今换你这几匹马,怎就不值了?”部落商人则拍着马背,大声回应:“我这马皆是草原上精挑细选的良驹,日行千里不在话下,你这茶叶虽好,却也不该压我马价!”朱权依据交易规则,仔细查看了茶叶和马匹,耐心劝解:“茶商的茶叶确实上乘,部落的马匹亦是佳品,依本王看,可按以往类似交易的行情,各让一步。”双方听后,思索片刻,最终心服口服,握手言和。朱权还颁布新的交易条令,规范交易流程,吸引了更多的草原部落和中原商人前来,大宁的经济愈发活跃。
战事的阴霾暂时散去,朱权又将目光投向大宁的文化建设。他听闻城中道观有一位隐居的道长,对道教养生与哲学颇有造诣,便亲往拜访。道观中,香烟袅袅,朱权与道长相对而坐,深入探讨道教的修身养性之法和天地自然之道。“道长生养,顺应自然,方能得生命之真意。”道长捻须说道。朱权若有所思,点头称是。
此后,朱权时常前往道观,潜心整理道教典籍,筹备撰写相关着作。沈书瑶听闻此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日,她与朱权一同来到道观,参与他们的讨论。“医道与养生,皆讲究调和平衡。人体如小自然,顺应四时,方能康健。”沈书瑶轻声说道。朱权眼中满是赞赏,三人就此展开热烈讨论,从阴阳五行到经络气血,在思想的碰撞中,沈书瑶与朱权的情感也愈发深厚。
朱权喜爱文学艺术,一直希望能为大宁的文化氛围添砖加瓦。在王府中举办了一场诗会。城中的文人墨客纷纷应邀而至,诗会现场,大家饮酒赋诗,气氛热烈。朱权率先提笔写下一句“大宁雄镇北疆寒,戍客征人守故关”,引得众人纷纷叫好。一位年长的儒士起身,吟道:“沙塞风高战马嘶,戍楼残照角声低。”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书生紧接着和道:“寒星点点愁难寐,唯盼归期未有期。”沈书瑶也被朱权邀请参加,她虽不常参与这类活动,但医者的独特视角为诗会带来了别样的灵感。她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苍生疾苦心头绕,妙手仁心岁月熬。”众人听后,皆觉新颖。朱权看着沈书瑶,心中涌起一阵别样的情愫,念及这乱世纷扰,竟能得此静好片刻,实乃幸事 ,他深知,这个女子不仅有妙手仁心,还有如此细腻而深刻的思想,实乃世间难得。
在军队事务上,朱权在日常操练中敏锐察觉到军队后勤管理的漏洞。物资调配混乱,时常延误,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他立刻召集各级将领和后勤官员,在营帐中展开深入商讨。“粮草和兵器关乎将士生死、战事成败,如今调配混乱,必须立刻整改!”朱权神色严肃。
随后的日子里,朱权深入调查每一个环节,从物资的采购、储存到运输、分发,逐一梳理。他重新制定详细的物资管理制度,规定物资出入库流程,明确各级人员职责,还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确保制度严格执行。将领和官员们起初对新制度有些不适应,但在朱权的坚持下,逐渐步入正轨。经过这番整顿,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应对可能的战事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这一系列的整顿,朱权深刻认识到,治理军队如同治理一方百姓,不仅要有严明的纪律,更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保障每一个人的需求,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力量。
朱权深知,人才是大宁长远发展的根基,于是将目光投向地方教育。他慷慨出资,修缮破旧的学宫,亲自参与规划建设,力求为学子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他广邀四方有学识的儒士前来任教,鼓励百姓子弟入学。在这一过程中,朱权愈发体会到教育对于启迪民智、稳固边疆的重要性,他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任务,而是看作是为大宁乃至整个国家培养未来栋梁的神圣使命。
学宫建成当日,朱权亲临现场,发表讲话:“知识能启民智,兴邦国。望诸位学子勤奋向学,日后为大宁、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