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脸涨红,急切地往前跨出一大步,双手不自觉地挥舞着:“陛下,宁王朱权手握重兵,此次朵颜三卫之乱,他守土不力。当下正是削弱藩王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绝佳时机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陛下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他一心想要在皇上面前展现自己的远见卓识,急切地希望能推行自己的削藩主张,完全没注意到周围几位大臣投来的不满目光。
吏部侍郎齐泰微微皱眉,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心中暗自思忖,此刻朝堂局势微妙,不可贸然直言。他向前一步,微微欠身,恭敬又含蓄地说道:“陛下,黄大人所言也有其道理,只是当下北疆战事紧急,若贸然行动,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臣以为,先平定叛乱,稳定局势,再从长计议藩王之事,或许更为妥当。”齐泰深知在这复杂的朝堂之上,行事需谨慎,要兼顾各方利益,不能操之过急。
朱元璋脸色一沉,目光如刀般射向黄子澄:“黄子澄,朕已说过,先平叛,后议藩王之事。你若再敢扰乱军心,休怪朕不客气!”黄子澄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地请罪。
退朝之后,朱元璋独自留在奉天殿,眉头紧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几日后,郭英秘密抵达应天,连夜入宫面圣。在御书房中,郭英跪地行礼:“臣郭英参见陛下。”郭英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忠诚与果敢。朱元璋起身,亲手将他扶起,说道:“郭英啊,此番召你回来,是为了北疆的战事,你常年在外统兵,眼光独到,且直言无妨。”
郭英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此次作战,臣计划先派精锐斥候深入敌境,摸清敌军虚实与部署。我军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敌军意想不到的地点发起突袭,重点攻击其粮草辎重。同时,正面战场以火器配合步兵、骑兵协同作战,相互呼应。朝廷需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及时供应,前线将士方能无后顾之忧。”郭英作战经验丰富,性格沉稳,对此次作战已有成熟的战略思考。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郭英,朕信你不会让朕失望。此去一切行动要听从朝廷指挥,不可擅自做主。”
然而,郭英出征前,就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阻力。负责粮草调配的官员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一会儿说账目混乱,一会儿又说运输人手不够,导致粮草迟迟无法按时足量装车。郭英心急如焚,却又不能发作,只能一次次耐心催促。
同时,朱元璋为他安排的副将,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实际却阳奉阴违。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副将总是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实则会打乱整体部署的建议。郭英深知这背后可能是朝中某些势力在暗中捣鬼,但他只能强压怒火,不动声色地周旋,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作战策略,另一方面寻找机会向朱元璋密奏这些情况。
与此同时,大宁王府内,朱权也在焦急地等待着各方消息。他一面加强大宁的城防,组织士兵日夜巡逻,修缮防御工事;一面派出多批探子,密切关注朵颜三卫的动向。
然而,几日过去了,燕王的援兵迟迟未到,朝廷的旨意也石沉大海。朱权心中愈发焦虑,坐立不安。
这日,朱权正在校场督训士兵,一名侍卫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王爷,不好了!朵颜三卫又有新动向,他们联合了周边一些小部落,兵力大增,正朝着大宁方向赶来!”
朱权脸色骤变,他立刻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将领们纷纷赶到,看着地图上不断逼近的敌军标记,众人的脸色都十分凝重。
“王爷,如今敌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力悬殊,该如何是好?”一位将领焦急地问道。
朱权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如今之计,只能先坚守城池,等待援兵。同时,咱们可派出小股精锐部队,骚扰敌军后方,打乱他们的部署。咱们大宁的士兵,平日里刻苦训练,装备了火铳、弓弩与长刀,只要坚守住,定能等到转机。”朱权深知大宁士兵训练有素,且装备了洪武年间的精良兵器,只要指挥得当,定能坚守到援军到来。
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各自领命而去,准备迎敌。
朱权回到王府,心中仍在担忧局势。他深知,此次大宁面临的危机前所未有的严峻,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沈书瑶看出了朱权的忧虑,她轻轻握住朱权的手,说道:“王爷,别太担心了,咱们一定会度过这次难关的。燕王定会出兵相助,朝廷也不会坐视大宁沦陷。”
朱权看着沈书瑶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轻轻点了点头,说道:“瑶儿,有你在我身边,我便安心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