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僚李贤连忙说道:“巴图首领,王爷深知您的难处,此番特意让我等前来。王爷承诺,只要您坚定立场,待局势平定,定会为您的部落争取更多的牧场,开放更多的贸易集市。”
巴图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抬头望向远方,草原的尽头,似乎隐藏着未知的危机。“我知道王爷是个守信之人,可北元那边也派了使者,承诺恢复我们往日在草原的荣耀,还带来了不少珍贵的赏赐。”
另一位幕僚张弛接过话茬:“巴图首领,您想想,北元如今自身难保,他们的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而明朝国力强盛,王爷又对您如此看重,与明朝合作,才是部落长久发展之道啊。”
巴图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让我再与部落的长老们商议商议,此事干系重大,不能草率决定。”
在等待朝廷旨意和幕僚消息的日子里,朱权每天都在王府的校场上督促士兵训练。校场上,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枪、大刀等兵器,在烈日下刻苦操练。朱权亲自示范各种战术动作,他身着威风凛凛的铠甲,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声音洪亮地喊道:“大家听好了,这一招‘横扫千军’,一定要快、准、狠!”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而沈书瑶,也没有闲着。她利用自己现代的医疗知识,协助王府的医官,为士兵们准备了一些常用的药品和急救物资。她与医官讨论着药材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医官对她的见解连连称赞:“侧妃娘娘果然见识不凡,这些见解老夫闻所未闻,真是让老夫大开眼界。”沈书瑶还亲自带领着王府的女眷和一些下人,为战场上的士兵们送水、送饭、传递情报。她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给士兵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数日后,朝廷的旨意终于到了。传旨太监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宁王朱权,着尔在必要时,可调动大宁周边部分军队,以应对朵颜三卫之叛乱。然一切行动,务必谨慎,确保大宁之安全。钦此!”朱权立刻带领众人跪地接旨,山呼万岁。
朱权接到旨意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立刻按照旨意,开始调动周边的军队。在他的精心部署下,大宁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士兵们日夜巡逻,城墙上增设了许多防御工事,箭塔上堆满了箭矢,火药桶也摆放得整整齐齐。
然而,就在朱权以为局势逐渐稳定的时候,新的危机又悄然降临。支持北元的朵颜三卫势力,得知朱权在调动军队加强防御后,决定先发制人。他们趁着夜色,突然对大宁发动了袭击。
夜幕笼罩下,大宁城外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朵颜三卫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他们身着轻便的皮甲,手持长刀,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这些骑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出神入化,他们呼啸着冲向大宁城门,嘴里喊着充满草原气息的战斗口号,气势汹汹。
“敌袭!敌袭!”城墙上的士兵大声呼喊着,声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大宁城外,朵颜三卫的骑兵疯狂地冲向大宁的城门,他们挥舞着长刀,口中喊着听不懂的口号。城墙上,大宁的守军纷纷拉弓搭箭,向敌人射去。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射中了不少敌人,但朵颜三卫的骑兵毫不畏惧,依旧奋勇向前。他们凭借着精湛的骑术,灵活地躲避着箭矢,迅速靠近城墙。
朱权得到消息后,立刻披上战甲,率领王府的军队出城迎敌。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手持长枪,冲锋在前。“将士们,随我杀!保卫大宁!”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斗志。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朱权挥舞着长枪,如入无人之境,他的枪法娴熟,每一招都能精准地刺中敌人。士兵们紧密配合,组成方阵,抵御着朵颜三卫骑兵的冲击。朵颜三卫的骑兵虽然勇猛,但大宁的守军在朱权的指挥下,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沈书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智慧。她不顾危险,亲自带领着王府的女眷和一些下人,为战场上的士兵们送水、送饭、传递情报。同时,她还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为受伤的士兵进行简单的包扎和治疗。她手中拿着草药,熟练地为士兵处理伤口,口中安慰着士兵:“别怕,很快就会好的。”士兵们看着她,眼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经过一夜的激战,朵颜三卫的进攻终于被击退。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