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上权限有限,于是他先向朝廷呈递了关于促进大宁商业复苏的奏章,详细阐述大宁当前的经济困境以及吸引商贾的必要性,言辞间处处强调是为贯彻朝廷对地方民生的关怀。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得到朝廷极为有限的许可与相关严格指示后,他才接见各地的商贾。见面时,朱权言辞恳切却又谨慎地传达朝廷对于商业活动的支持态度:“诸位,朝廷心系大宁重建与民生,特恩准商业活动。但务必遵循朝廷律法,在大宁安心做生意,朝廷自会保障你们的人身安全和合法商业利益。”当发现有不法之徒妄图哄抬物价、垄断市场时,朱权立即将情况上报官府,并协助官府依照朝廷商业法规进行处理,确保市场秩序稳定。事后,他再次向朝廷详细汇报处理结果,事事皆在朝廷的监管与指令下进行。
周边藩王听闻大宁重建,反应各异。邻近的燕王朱棣,主动送来重建物资,并派来能工巧匠协助,还提出合作开发边境贸易的意向。朱权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感激燕王的援助与合作提议,这对大宁的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无疑是巨大助力;另一方面,他又担忧过度合作会引发朝廷猜疑,影响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大宁的自主性。他与沈书瑶彻夜长谈,沈书瑶温柔而坚定地说:“王爷,大宁如今百废待兴,这是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行事光明磊落,做好权衡,想必朝廷也会理解。”朱权听后,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先与燕王展开初步洽谈,将洽谈内容详细记录,按照朝廷规定的机密文件记录格式和要求,把每一个讨论细节、双方表态都如实记载。同时加急上奏朝廷,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规划,反复强调一切以朝廷利益和地方稳定为出发点,等待朝廷的进一步指示。
朝廷收到奏章后,长时间没有回应,朱权在忐忑中度过了数月。终于,朝廷下旨,允许他与燕王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同时派遣了专门的监察御史常驻大宁,监督合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朱权不会借机扩充势力。合作过程中,每一项决策、每一笔资金流动都需监察御史审核签字,朱权行事如履薄冰。
在重建过程中,朱权的心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单纯关注军事防御的将领,逐渐转变为全面考量民生、经济、文化的统治者。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他再次召集幕僚商议。幕僚们围绕降低商税的利弊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担忧财政收入减少会影响王府开销和军备,有人则认为这是吸引商贾、繁荣经济的良机。朱权认真听取每一种意见,将这些观点和自己的思考整理成详细的奏章,呈递给朝廷。这时,沈书瑶给他讲起在民间走访时听到的百姓心声:“百姓们渴望生活早日恢复,集市繁荣。若能在前期给予商贾优惠,带动商业发展,或许能形成良性循环,长远来看,对大宁有益。”朱权将沈书瑶的建议也融入奏章中,着重表明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朝廷的仁政,促进地方繁荣。最终朝廷根据实际情况,批准了在一定期限内适度降低商税的方案,以促进商业复苏,但同时要求朱权定期汇报商业发展情况和税收变化,每月需提交详细的商业动态奏折。
沈书瑶在救助百姓的过程中,医术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她深知民间组织活动受到官府严格监管,于是在组织救助活动时,先向官府报备,说明活动目的、参与人员范围以及物资来源等信息,得到官府许可后才行动。她组织的特殊义诊,邀请疫病康复者分享经历,让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走出阴霾,每次义诊结束后,都会将详细情况,包括参与人数、治愈病例、后续康复计划等记录下来,上报官府留存备案。
在联络商人收集情报一事上,沈书瑶也格外谨慎。她通过官府牵线搭桥,在官方监督下与熟悉北元情况的商人会面交流。这些商人带来的信息十分琐碎且真假难辨,有的提到北元商队交易时的物资种类和数量变化,有的说起在边境看到的一些人员调动,但都无法直接表明北元内部的权力争斗情况。沈书瑶和朱权没有轻易下判断,而是找来王府中熟悉北元事务的谋士,与这些商人反复核实信息。他们还查阅了朝廷多年来积累的关于北元的情报资料,分析北元过往军事行动和权力更迭的规律。经过多日的研究和推断,他们才初步得出此次北元骑兵行动可能与内部权力争斗有关、为首将领或有掠夺扩充实力动机的结论,但在呈递给朝廷的报告中,明确说明这是基于有限信息的推测,可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
在王府内部,沈书瑶与正妃张氏的矛盾逐渐浮现。正妃张氏一直对沈书瑶得宠且在大宁重建中崭露头角心怀嫉妒。她暗中指使一些下人在沈书瑶组织的救助活动和文化传承事务中制造麻烦,故意拖延物资发放,散布不利于沈书瑶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