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所托。”
在王府内,朱权又召集了几位大宁本地的谋士,共同商讨应对朝廷审查和外敌威胁的策略。大厅内气氛凝重,众人围坐在一起,神色严肃。
“诸位,如今大宁内忧外患,我们必须想出万全之策。而且朝廷如今制度不断完善,对藩王管控更严,我们行事处处受限。”朱权神色凝重地说道。一位年轻的谋士站起身,略带急切地说:“王爷,依我看,咱们不能再这么被动,直接上书朝廷,陈明大宁的难处和发展规划,说不定能争取到一些自主之权。”话还未说完,一位年长的谋士便冷哼一声,缓缓道:“年轻人,莫要如此冲动。陛下如今对藩王猜忌甚深,咱们主动上书,稍有不慎,便是引火烧身。再者,儒家倡导‘君君臣臣’,臣子当恪守本分,不可僭越,咱们行事当以忠君为首要。”年轻谋士一听,虽满脸不服,但还是强忍着坐了下来,嘴里小声嘟囔:“我也只是为大宁着想,并非僭越。”朱权抬手示意他们安静,神色温和地说道:“两位所言都有道理,咱们共商对策,便是要各抒己见。只是行事确实得万分小心,不可莽撞。”随后,众人又围绕与外族贸易、练兵等事宜展开了激烈讨论,朱权不时参与其中,调解着众人的争论,同时也在心中权衡着各种方案的利弊。
这时,一位年轻的士兵匆匆走进大厅,他神色紧张,脚步急促,由于跑得太急,差点摔倒。“王……王爷,大事不好!”他喘着粗气说道,“城外有百姓聚集,说是因为毛纺织产业的税收问题,他们生计受到影响,情绪十分激动,要求王府给个说法。”朱权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没想到毛纺织产业的税收问题会引发如此大的风波,这不仅关系到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心的稳定。他立刻起身,对谋士们说:“诸位稍作商议,本王先去看看。”
朱权来到城门口,只见一群百姓围聚在此,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愤怒和无奈。为首的一位老者走上前,“扑通”一声跪地哭诉:“王爷啊,自从税收调整后,咱们这日子可就没法过啦!一家老小都快揭不开锅了,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朱权心中一紧,连忙上前扶起老者,和声说道:“老人家,快请起,大家放心,本王定会为你们解决问题。这税收政策的调整,本是为了产业更好地发展,却没想到给大家带来了困难,是本王考虑不周。”他转头对身旁的侍从说:“立刻去请负责毛纺织产业的官员前来,同时将朝廷税收政策的详细条款带来。另外,从王府的应急粮库中先拨出一部分粮食,分给这些百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不一会儿,官员匆匆赶来,朱权与他低声商议后,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本王已了解情况。这税收政策确实给大家造成了困扰,我们会即刻与朝廷沟通,申请调整。但朝廷的决策需要时间,在此期间,王府会按照人头,给大家发放生活补贴,直至问题解决。同时,我们也会想办法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大家的收入。只是这补贴的资金,需要从王府的历年积蓄以及部分产业收益中抽取,还望大家知晓。”百姓们听后,情绪逐渐平复,纷纷跪地谢恩。朱权看着百姓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妥善解决此事,让大宁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回到王府,朱权便开始着手准备与朝廷沟通税收调整的事宜。他召集了府中精通律法和财政的幕僚,仔细研究朝廷的税收政策和大宁毛纺织产业的具体情况。“此次与朝廷沟通,困难重重。”一位幕僚皱着眉头说道,“朝廷如今对藩王经济管控极严,咱们申请调整税收,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和详实的数据。就说这商队运输,关卡重重,光是各种名目的税费就占了货物成本的近四成,许多小商户根本承受不起,上个月城内的王记布庄,就因为交不起高额税费而被迫关门。而且,原材料采购也受政策影响,优质羊毛的进口关税大幅提高,导致成本飙升。劳动力雇佣方面,朝廷推行的匠户制度虽保障了工匠来源,却限制了人员流动,咱们想招募熟练织工扩大生产,难上加难。”朱权听后,神色凝重,问道:“那以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向朝廷陈明这些情况,又该如何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幕僚思索片刻后说:“王爷,我们可以先梳理出毛纺织产业对大宁民生和边防稳定的重要性,再统计出税收调整前后百姓的收入变化和产业的发展数据。同时,参考其他地区类似产业的税收情况,准备好对比材料。另外,我们可以提出以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为目标的税收调整方案,既能让百姓受益,也能让朝廷看到我们的诚意。比如,请求朝廷降低羊毛进口关税,或者以合理的补贴形式减轻商户税费负担。对于匠户制度,咱们可以建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