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与使者交谈许久,交换了彼此在应对朝廷管控时的经验与困境。使者临走时,朱权托他给周王带话:“请周王放心,我等藩王同气连枝,若有需要,大宁定当全力相助。”同时,朱权又暗中让自己的心腹给周王带去一封密信,叮嘱路上小心,避开朝廷耳目 。
几日后,建州女真部落再次派使者前来,不仅带来了愿意合作的答复,还表达了希望派人到大宁学习农耕技术与城市管理经验,以及社会组织和军事制度的想法。朱权欣然应允,安排屯田官员传授农耕技术,让负责城市管理的幕僚讲解户籍、税收管理办法。在军事方面,朱权特意让女真使者观看大宁士兵操练,演示明军常用的鸳鸯阵、三才阵,讲解兵器的使用规范,从长枪、长刀到火器的操作要点。
在交流中,建州女真使者也向大宁的官员们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渔猎技巧。他们演示如何制作精巧的渔具,在河流中巧妙捕鱼;还分享了在山林中追踪猎物的方法,以及如何驯养鹰隼用于捕猎。大宁的屯田官员则向他们传授先进的养殖技术,从饲料的调配到牲畜疫病的防治,建州女真使者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提问,双方都收获颇丰。
然而私下里,朱权从密探处得知,建州女真内部不同部落对于与大宁合作态度不一,部分部落因畏惧北元施压而有所动摇,部落首领阿哈出正努力平衡各方势力 。朱权意识到,与建州女真的合作充满变数,遂暗中加强对边境的布防,同时准备了多套应对方案,以防合作生变。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宁的军屯改革和商业整顿逐步推进。士兵们虽然辛苦,但在朱权的激励下,士气高昂。新田开垦工作进展顺利,商业活动也逐渐恢复生机。朱权发现大宁地区蕴藏铁矿,便着手发展冶铁手工业。他派人四处招募工匠,许以优厚待遇,很快召集了上百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城外划定专门区域建设冶铁工坊,工坊内设置多座炼铁炉,日夜开工。生产出的铁制品一部分打造为农具,分发到屯田士兵和百姓手中,极大提高了耕种效率;另一部分则制成兵器,装备大宁军队,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大宁城内,除了蒙古族、女真族、汉族百姓,还能看到一些西域商人的身影,他们带来香料、珠宝,换走大宁的丝绸、皮毛。偶尔还能看到契丹族后裔,他们带着传统的手工织品参与交易,其织品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融合了草原与农耕文化元素,深受大宁百姓喜爱,也为大宁的集市增添了别样风情 。
然而,就在大宁逐渐走向繁荣之时,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这日,朱权正在军营视察,一名士兵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王爷,不好了!大宁南部山区出现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势力,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苦不堪言。”朱权闻言,脸色一沉:“竟有此事!立即召集军队,本王要亲自去看看。”
朱权率领一队精锐士兵迅速赶往南部山区。一路上,朱权心中暗自思索:“这伙武装势力究竟从何而来?是北元的残余势力,还是其他心怀不轨之人?大宁刚刚稳定,绝不能让这伙人破坏安宁。”
抵达山区后,朱权看到村庄一片狼藉,百姓们哭声震天。他心中怒火中烧,发誓要将这伙恶徒一网打尽。朱权命令士兵们分散搜索,务必找出这伙武装势力的巢穴。
经过一番搜索,士兵们发现了这伙武装势力的藏身之处。朱权亲自率领士兵发起进攻。战斗一触即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朱权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入敌阵。士兵们见王爷如此英勇,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朱权还特意安排了火器营,在战斗关键时刻,火器齐发,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瞬间打乱了敌方阵脚 。
在战斗中,朱权发现这伙武装势力虽然凶悍,但缺乏统一指挥,战斗力并不强。他心中有了主意,下令士兵们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一番激战,这伙武装势力被打得节节败退,最终被全部歼灭。
战斗结束后,朱权安抚了受灾百姓,承诺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百姓们纷纷跪地叩谢,感激王爷的救命之恩。朱权回到大宁后,立即着手安排百姓的安置和村庄的重建工作。
朱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宁的防御建设中。他亲自巡视城防工事,下令加固城墙,增设烽火台。同时,他还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平时务农,战时协助军队防御。此外,朱权还发现朝廷派来监督他的密探,便不动声色地对其行踪进行掌握,表面上对密探的监视佯装不知。不久后,朝廷要求朱权汇报大宁军事部署情况,朱权便让密探“无意”中获取一份虚假的军事布防图,图中故意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