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周知打了个电话给郭廷玉;
两人带着各自秘书,四人一车前往周世贤说的玻璃瓶厂。?w_e*n_x^u-e,b~o·o?k′.,c.o¢m¢
玻璃瓶厂就在东四十条胡同,虽然叫胡同,但却比一般的胡同宽多了,叫街道也不算错;
但要说宽也不算太宽,也就七八米的宽度;
不过进出车辆还算顺畅,人来人往的非常热闹。
很快就在道路右侧找到了两扇紧闭的大铁门,一块有些斑驳的白底黑字长木匾挂在大门左侧,向阳玻璃瓶厂。
周知将车靠路边停下,下了车;
打量了一下厂子周围,两米多高的灰色外砖墙,将玻璃瓶厂临街一面的长度展现了出来。
整个砖墙,长约八九十米;
如果这个厂是比较规整的形状,按十七亩来算,那厂里面的纵深应该在一百多米。
围墙外的人行道只有一米多宽,围墙超出了附近的四合院墙三四米的样子;
四合院周边那些突出出来的,私搭乱建的柴棚、煤棚和偏厦,将来都会要求拆除;
估计建博物馆的的时候,还得往里面再退进去三四米,得和四合院墙平齐。
周知想起后世曾经路过这条路,是双向六车道,外加两条非常宽的非机动车道,大约有三十多米宽;
再加上两侧至少十米的人行道,是非常宽敞的。!x^d+d/s_h.u¨.`c+o~m,
在这建博物馆会不会和这条路的规划有冲突?
别到时候建好没几年,就被要求拆了,那才是麻烦事。
郭廷玉凑过来问道:“周董,就是这块地?”
周知点点头。
郭廷玉又笑道:“要不你把这块地让给我建一栋办公室楼算了,十七亩,这面积足够了。”
周知摇摇头道:“你看这条路的人流量,这里一直往东一公里多点就是东二环,往西就是地安门大街,这两条路都是非常宽的主干道;
如果我是城市规划局的人,我肯定要把这条路拓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不管是建博物馆,还是建办公楼,别建好两年后,和城市规划有冲突又拆了。”
郭廷玉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点点头说道:“很有可能,那还进不进去看?“
“算了,暂时别去了;先去看看其他地方吧,到时候一起去问问城市规划局这边的规划。”
几人又坐上车,周知开着车朝煤球厂开去。
煤球厂没什么正经名字,因为就在小菊胡同旁,就叫小菊煤球厂;
就在大菊胡同附近;
李银刚家就在这附近,将车停在煤球厂门口,这里倒是人流不大,应该不存在拆迁、拓宽的问题;
有几个戴着红袖套大妈,见到一辆小轿车停在煤球厂门口,顿时来了精神;
这附近的人,好些人家都有人在这煤球厂里工作;
领导来看煤球厂,多半是要来处理煤球厂的事情。_d.i.n/g.d`i-a_n/s¢h!u.k¨u\.?c.o/m?
周知才下车,就有一个带着红袖套的大妈问道:“同志,你们是区里的领导吧?”
这话是冲着郭廷玉问的,周知这种年轻人,在大妈们看来,只是一个司机;
谁让周知是从驾驶座下来的呢。
郭廷玉来京城也已经时间不短,自然知道这些大妈们是得罪不起的;
笑道:“我们不是区里的,不过是来看看这个 煤球厂的。”
带着一点广味的普通话,没有引起大妈们的疑心,反而在脑中将几人升级成市里来人。
周知见煤球厂的大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笑着问道:“大妈,这煤球厂里面没有人吗?”
一个短头发的大妈说道:“都停工了,还在里面呆着干啥,又不发工资。”
叶文娴问道:“大妈,要是我们想进去看看,要去找谁拿钥匙?”
短头发的大妈说道:“老秦家的,去找你男人把大门钥匙拿过来。”
一个穿着洗的有些发白的蓝棉袄的大妈,看了周知一行几眼;
扭头朝自家走去。
时间不久,回去拿钥匙的大妈,带着一个六十多岁勾着腰的大爷过来了;
大爷过来看了看几人问道:“你们是市里哪个单位的?”
周知顺着话笑道:“工业局的,我们来看看这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