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阴和淮南二郡则是设置在江南芜湖的侨郡,也就一县之地。
而何无忌的江州刺史至今还在桓楚手上,并非实职,檀凭之的青州刺史也是虚的,不过他是自己人,怎么封都无所谓。
刘毅、孟昶有诛杀桓弘攻占广陵之功,何无忌、檀凭之有坚守京口之功,封赏也算理所应当。
其实这些封赏中有很多猫腻。
司马遵将琅琊王府旧部分给何无忌,明显是想扶他起来。
何无忌曾是司马元显的东海国中尉,广武将军,受琅琊王父子厚恩,也是此次起兵反楚诸将中,除刘裕和刘道规外,战绩最亮眼的一人。
他与刘怀肃、檀凭之,凭借数百兵马以及京口青壮,先挡住了桓楚猛将皇甫敷两万大军的猛攻,后来又挡住了刁逵和王愉的围攻。
而其出身东海何氏,担任过太学博士,文武双全,实在太符合士族高门的胃口。
不过刘裕也留了很多暗手。
征虏将军分给了刘怀肃,便是站住了广陵,王谧的扬州刺史上加了一个“领”字,便能知晓其中深意,背后实控之人还是刘裕。
刘裕的徐州刺史,实际上就是北府都督,掌握北府兵权。
领军将军和抚军将军并非寻常将领。
领军将军由魏武帝于任丞相期间首创,时任领军由史涣担任,与护军共掌禁军系统。
曹丕称帝后,将“领军”更名为“领军将军”,明确其统辖五校、中垒、武卫三营的职权。
后司马师以中护军掌权,领军将军的地位方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抚军将军,二品,魏末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相继任之,执掌朝政。
不过司马昭任职期间,加了一个“大”字,成了抚军大将军。
总之这些任命中,照顾到了每一个人利益,也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也有很多非同寻常的政治暗示。
桓玄是刘道规和刘裕赶走的,一路血战,历经生死险阻,无论是战功、声望、实力,理所当然要站在权力的巅峰。
唯一让刘道规有些不满意的是,司马遵还是被推上了大将军之位。
但由刘裕推举和刘毅孟昶推举,则是两回事,朝廷兵权掌握在刘裕手上,司马遵就是一个提线木偶而已。
眼下局面,也需要司马家的人出来顶上。
否则无法联合各种势力一同对付桓楚。
即便经历了桓玄篡位,在百姓心中,晋室依旧是正统,甚至北府军内部,很多人也持这种观念,一百多年的惯性,早已深入人心,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
如果能改,当年桓温早就动手了……
刘道规立即上表,为麾下诸将吏请封。
自己吃肉,也要让别人跟着喝上一口汤。
晋室完了,桓玄也走了,也该恢复正常官制了。
奏表刚刚送出,建康就派人过来,还是刘怀肃,“徐州分南北,彭城归抚军将军,广陵由我镇之,阿规意下如何?”
北徐州设在彭城,南徐州设在广陵,也是北府的治所。
京口名气虽大,却只是一个里,广陵城却是郡治所在,地广人多,所以南徐州,南青州、南兖州都设在广陵。
“自家兄弟何必说这些?恭喜兄长接掌征虏军府!”刘道规当然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而耿耿于怀。
刘裕的安排,刘道规心领神会,他主内,自己主外。
避免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
兄弟之情是兄弟之情,但各自麾下的人却不是兄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刘裕执掌权柄,却并未万事大吉,隐患和挑战极多,西面桓楚,南面妖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