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程驷举继续说:“伪清如今已是家中枯骨,我大汉一统不过早晚问题。我辈读书人正当趁此机会辅佐圣君,建功立业,开创新朝之盛世!”
此话一出,还是跟程驷举更熟络的钱缙反应过来:“驷举兄这是准备参加科举”此科举非彼科举,伪清今年的科举乡试两个月前就结束了,各省的考生要么落榜回家,继续闭门攻读,要么就已经在准备启程上京,赶考会试了。他们几个同样也不例外,作为安庆府本地士子,他们当然也参加了今年举行的乡试,只不过无奈都没考中而已。.k~y,a¨n¢k·s..!c_o′m?就算考中了,那也没什么用,因为他们连发辫都没了,别说参加来年会试,真到了伪清地盘,不被伪清官府抓去当反贼砍了邀功,都算他们命大。钱缙说程驷举要参加科举,显然是大汉这边开的恩科,时间上也跟伪清的科举几乎差不多,都是八月份就举行的乡试。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大汉礼部刻意为之,礼部的文官们故意定下今年下半年的恩科,就是为了与伪清科举撞时间。因为伪清跟大汉一样,大汉这边是汉王称王以后的首次恩科,而伪清虽然已经不是恩科,但也是嘉庆登基以后,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开科取士。乾隆六十年开的登极恩科,那是乾隆禅位给嘉庆,嘉庆纯粹就是吉祥物。说是登极恩科,实际上更像乾隆的一场禅位作秃,就连殿试出题也是乾隆出题,嘉庆在旁边看着。而现在,大汉把恩科和伪清科举放在一起,基本等于是在明着打伪清的脸了。没开恩科,大汉只是一方造反势力,顶多有了玉玺加成,可称得上一句反王。但开了恩科,那就真正意义上获得正统了,开始从反王割据势力,变成正统的割据王朝了。可以说,只要这次大汉的恩科,能出哪怕一个进士,大汉在天下士绅百姓眼里都算是真正根基稳固,可以争一争天下大势了。大汉的礼部官员为防突发状况,这首次恩科的选题、出题全都极为考究,就连考官都经过汉王首肯,可以适当放考生们一马。就这还不放心,礼部还特地安排了一些内部官更,让他们冒充考生去参加恩科考试。 虽然聂宇不是很喜欢科举,觉得这玩意是万恶之源,但大汉的学府教育尚不成熟,还无法为大汉培养优质人才。而且,就算不喜欢科举,恩科都开了,那自然得办的漂亮,只有办的越漂亮,伪清的脸才会越疼。大义名分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宿松县虽然是新占县城,甚至只占了一月不到,但随军来到的大汉官员们,还是把恩科已开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而且,还告诉他们,汉王体恤他们这些新复之地的士子读书人,允许他们在今年十二月之前,前往武昌府城参加恩科乡试补考。对,就是补考,汉王会在武昌府城,给他们专门设立几处考棚,让江西、安徽两省的大汉士子,都能补考恩科乡试。只要考中了,就能前往荆州参加恩科会试。这是何等的恩典,科举三年一次,恩科还是湖广士子请愿求来,更是难得。这要是错过了,起码都得再等三年。而他们作为新复之地,被大汉拿下的时候,正好错过恩科时间。按理说已经没有机会,只能去等三年以后的下一届科举。可汉王仁厚,居然给了他们额外恩典,为他们专门破例新开考棚,允许他们这些外省考生补考恩科。反正程驷举听到这消息,骂还是痛骂汉贼可恨,但汉贼可恨与汉王仁厚有什么关系汉王开国雄主之姿,只是与民政策上有些本末倒置,无伤大雅。只要他能一路高中,就能进入大汉朝堂,当面劝谏汉王善待士绅,与民休戚。伪清乡试自己落榜了,那是伪清不识人才,而汉王仁厚,必是识得真人才的。如此矛盾性格,在大汉并非个例,大汉现在治下的读书人,立场站位上基本可以分为三大派:第一派彻底倒向汉王和大汉,认为汉王就是大汉的开国雄主。所有政策都是雄主该有的姿态,反而稍微手软点都不算雄主,而他们跟随雄主打天下,将来也必定能够建功立业、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第二派略有不同,他们不信汉王分田是出于公心,但他们可以信,也可以下乡分田,爱民如子。只要这些爱民政绩能让他们升官,那这些人都能变成体恤百姓的亲民好官。第三派则是纯粹的矛盾集合体,他们痛恨汉王分他们的土地,不许他们蓄养奴婢,还强行拆分他们的宗族,不让他们以宗族血缘形式生大。可另一方面,这些人痛恨汉王,恨不得汉王马上死了,但又怕汉王真的死了,没人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