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禅师那里休养,虽然说身上还挂着官衔,并且还拿着朝廷的俸禄,可是实际上却是根本就没有公务往来。因此想要送信的话比之原来要麻烦上不少。可是苏轼又不能不寄信,因此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歪招,让自己的儿子替自己寄信。
苏过毕竟是余杭县的知县,寄信的时候总是可以让往来送信的差役帮自己送信,因此高俅收到的信,里面不管有没有苏过写的信件,信封上面总是写着苏过的名字。
不过今天的信封里面确实没有苏轼的信,不过想来也不可能是苏轼转了性,只可能是苏轼最近没什么事情要跟自己说。一想起自己那位越老越像个顽童的先生,高俅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打开了折叠着的信纸,高俅仔细阅了起来。
苏过跟高俅说的事情其实也是十分的简单,无外乎是自己接到了高俅的信,不过那个金明局那里自己平日里跟他们没什么来往,说不上话,而且平日里余杭县的事情也是不少,因此信件转交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更是需要一个契机。另外就是苏轼的事情了,苏轼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虽然说这个年纪放到后世并不算大,但是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长寿了。
苏轼的问题倒是不大,不过最近这段时间身体好像是越来越差了,苏过担心哪一天苏轼就不在了,希望高俅有时间尽快去杭州看看苏轼。
在信的末尾,苏过还提到了,他的大哥苏迈已经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杭州,现在正陪着苏轼。而苏过的认个苏迨,也收到了消息,并且正赶往杭州。
按着从写信到自己看到信的时间来看,高俅估计苏迨应该是已经到了杭州了。可以说,苏轼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基本上已经全部到齐了,当然,如果高俅也算的话,那就还差一个人。
开始的时候高俅还没有将苏过的话放在心上,毕竟人老了之后身体必然是越来越差,可是信末尾的这番话却是让高俅有些迟疑了。
苏迨早年间游学于张载与二程之间,而这三个人跟苏轼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那苏轼也不会一直说自己没有这个儿子了。
可是现如今苏迨都已经回到了苏轼的身边,那就说明苏轼的身体确实是大不如前了,甚至可能说是已经行将就木。
只是问题在于,高俅并不能十分肯定苏轼的身体状况,尤其现在东京汴梁这边的事情还不少,他也不能随便就离开。
李直方的事情放到一边,赵明诚也不用去管,高俅径直带着张千等人往自己的家走回去了。
倒不是说高俅不想接着‘买买买’了,实在是高俅身后的张千等人已经拿不了了,张千因为要替高俅付账的原因,因此拿的东西还算是轻巧。可是武松他们身上背着的东西却是不少,尤其是吴谋,现在已经被压弯了腰,可想而知,高俅到底买了多少东西了。
可以说,高俅买东西的那半条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小贩们忙着去补货,没有小贩自然也就没有人在那一块逗留,毕竟现在晚上都是出来逛街买东西的了。
进了家门,高俅还没开口,却是先愣住了。
就见一个五彩的小楼矗立在前院里面,周围还有不少的下人在上上下下的忙活,而赵玉儿等人则是在一边指挥着这些下人,让他们不停地布置着。
“呀!高俅你回来了啊!”
赵玉儿最先开间高俅,立刻扔下了自己的几个好姐妹,向着高俅跑了过来。
花想容和李韵比较矜持,在有了赵玉儿的行为之后他们也没有着急,而是慢慢地走了过来。至于说李师师,对高俅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所以说就走在了最后,还满脸的不情愿。而在李师师的身边,则是犹犹豫豫的蝶儿。
“嗯嗯!那什么,我在外面买了点东西,所以说晚了一些。你们的乞巧楼这是已经搭好了?”
高俅可没有忘了自己还有诗词的问题没有解决,也不知道赵佶那边送没送过来,所以他开口先是说自己出去买东西,最后才问了一句乞巧楼的事情。
“已经差不多了,还有你找到的那些神童的诗作也已经放上去了。”
赵玉儿开口,满脸的开心。
“嗯嗯!这样啊!这样啊!”
虽然有一些糊涂,不过高俅却也没有多说什么,不然露馅了可就麻烦了。
“不过我跟你说啊,在宫里面和哥哥谈事就好好谈事,毕竟正事比什么都重要,你这样在宫里面还想着我们,虽然我们也很感动,可是这事情却是不太合适的。”
赵玉儿很是聪明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