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朝普通百姓征税。最终遇到了极端天气,导致天下大乱!
而这群来两湖的文人,多不是迂腐之人,十分开明。他们开始审视,自己所学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其中的民应该对所有同胞一视同仁。无论平民,无论书宦世家,无论是武将世家,都应该遵循这国家统一的规矩。更重要的则是皇室,不应该凌驾于国家之上,不能民脂民膏随意抽取,然后随意挥霍。限制皇室私欲,同时限制官僚特权的观点开始上升。
这场争论还在持续,但带来的效果,便是晋王的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凡是北伐军新收复的土地,皆物归原主,但同时也会根据地契征收税收,无论官员百姓,一视同仁。没有土地,自然就不需要征收。此等土地清查制度,以后也会形成定例。清查直接由锦衣卫执行,有锦衣卫指挥使郑国坐镇,文官无权干涉。
同时形成了阶梯制度,土地越多,缴税越多,因而不少老实的地主放弃了土地。加上各地王爷的土地,全部由晋王府统一管辖分配,优先给军队家属。这样的另类军功爵制度,让两湖的百姓,都积极参加晋王的部队,获取土地。一时之间,严重的土地兼并政策,得到了缓解。
而不出意外,今年两湖地区粮食丰收,府库充盈,不但接济了天府行省,也能够支撑晋王的部队,来年的行动。
自京东行省而上,一路白地,此地遭受义军,官军以及清军的连连摧残,几乎是十里无人烟,与两湖相比,千差万别。一望无际的平原,本应该是良田万顷,现在却是草丛遍地。
回想起一月前接到的林城总兵固原候王爱秀的密奏,抚南王自几个月前秘密回到林城,已经连夜几次进入过皇宫,与永历帝相见。
而安龙的大部分高阶文官,也跑到了林城周边,将票拟好的奏折,递给了远在安龙的文书房,然后再来到林城。以如此曲折的方式,实现了既能够与皇帝亲近,又能够与来到林城的“忠义之士”联系,一时间林城成为了大本营。
固原侯掌控重兵,本应该立即剿灭,无奈晋王有严令,只要没发生动乱,任由其发展即可。
于是林城成为了反对两湖逆天言论的根据地,不少文人更是斥责晋王是曹阿瞒,司马昭。但这话也只能在相互之间说说,如果在老百姓中说,以李白的威望,恐怕会被赶出去。
即使在林城,李白的威名依然是如日中天。
另外的事情,则是让李白比较欣慰的,半月前,心腹高文贵率万余人南下,攻取了两广重镇韶州府,逼迫平南王尚可喜不得不放弃越州府,撤退到潮州。一时间整个两广行省,也被收复了大半。而潭州府知州,则升任两广巡抚,总揽一个行省行政大权,将两湖的政策贯彻到两广。
两江行省一线,则托付给了武昌王马进忠,作为老将,虽然进取不足,但守城则毫无问题。而清廷为了稳住江南,也是放松了很多政策,同时有感于两湖推行的政策,这也让江南的地主阶级,开始偏向于清廷。
几天后,李白抵达了京师。一个敌方的最高将帅,直接来到了对方的核心地方,也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等到晚上,李白直接屏蔽自身灵气波动和气息,整个人如同空气一般,就这样进入了皇宫。在皇宫之中转几圈后,才发现了尚书房所在。
此刻正值午夜,尚书房一片安静,忽然一股狂风袭来,将门吹开了一些,而李白趁机进去了。周围的太监骂骂咧咧,明明已经关闭好的,急忙过来关闭。
刚一进去,直奔暗格,熟练的打开开关,里面放了几本古籍,随意翻看几本,就确定了那本无字的天书,揣入怀中。
心念一动,立刻闪身的房梁之上,成了一个梁上君子。
不一会,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随后门被打开了,一大群太监进来了,四处点燃了灯。顿时整个尚书房,一片灯火通明。而一个身穿黄袍的少年,走了进来,他身后跟着几位身着便服的老者。这少年自然是顺治帝了,看来是有紧急事情,将亲近的心腹重臣招了过来。
刚刚进来,顺治帝就急不可耐道:“诸位王叔大臣都看了吧!”
一旁的穿蟒袍的老者,脸色蜡黄,咳嗽两声,道:“陛下,南朝的皇帝同意了什么?这个消息也是绝密,刚刚也是听公甫说了两句,并没有细问。。”
“宁爱卿,你说说吧!”
“是,陛下,南边的绝密消息,那永历同意了给我们传递消息,但只有一次机会。”说话的是一个文臣模样的老者。
“那得把握好这次机会了,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