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浮生梦(五)
◎她的白发,是未及消融的雪。◎
《永安全书》自开始编纂, 到真正面世,前后用去整整十年。
这是大魏国力至盛,四海承平的十年, 亦是百家争鸣, 能人辈出的十年。
朝廷举全国之力修史,无数寒门士人经此而崭露头角,封官拜相。自左丞相陈缙之后,又有辽东曾氏, 江南方氏, 乃至辽西解氏女入朝为官,女子入仕,自此而始。
永安十六年,太子娶妻宋氏, 纳侧妃聂氏丶林氏,东宫美人如云,衣香鬓影。时人戏称之:“三宫六院不足贵, 唯见春园芙蓉开。”
凡有簪缨世家, 达官贵人, 无不为将家中女儿送入东宫争破了头,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殿下,似乎已在不声不响中,成为盛世与希望的象征。
永安十七年春, 世子璟三赴辽西,求娶赵氏。少年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终抱得美人归, 传为一桩美谈。
又因当今天子膝下子嗣单薄, 一贯将世子视若己出。
赵氏入京当日,十里红妆相迎,天子更携谢后亲自到府庆贺。不久,世子璟受封逍遥王,食邑八千户,乃自古至今勋爵之最。
然逍遥王闻讯惶恐,竟固辞不受,即日上书陈情。
自白生于世上十七年,不曾有功于社稷,不曾造福于百姓,无功岂可受禄。
又道如今成家立业,再不敢为天下之虫蚁,只愿一生辅佐太子之侧,兄弟齐心,手足友爱。
帝后欣慰之至,遂将逍遥王食邑降至三千户,另赐黄金万两,上京城郊良田百亩,以贺其成婚之喜。至此,朝中主张拥立世子之声渐消。
旧派衰微,曾经的魏家子孙,除却魏晟一脉得以善终,其馀早被雷厉风行的天子,亲手扼杀于昔年改元之时。太子声势,由此更胜从前。
时人常见京郊男儿轻装便行,逡巡田野之间,或与农人相谈甚欢,闻询农耕之道,或与往来商贾攀谈,大谈商业经。永安十九年,太子于朝会之上,呈《农商政要》三册,献计于今上,大力提倡变法。“均天下之财”以求长存,广开商路丶通达南北海外。
属于少年人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向来勤于政事丶事必躬亲的皇后,竟又一次传来凤体不豫的消息。
只不过,与永安十四年的那一次不同。
区区七八日光景,谢后便重回朝堂之上。模样瞧不出丝毫异常,依旧和颜悦色好说话。反倒是在她身旁的皇帝,肉眼可见的心烦意乱。
整场朝会,帝后二人竟反常地没有说过半句话。
直至散朝后,龙椅之上,女人起身,男人不动——她脚步顿住,别过脸去,嘴唇翕动着说了什么,他脸色微沉,依旧不动。可她伸出手去,却仍是被他下意识握住。
“……”
她便这么把他“拖”了起身——
要问天底下,谁敢从老虎屁股上拔毛。
恐怕数遍三千英雄汉,也只这位谢皇后一人耳。
众臣看在眼里,心中都不由齐齐默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今日又度过了平安的一天。
直至后来宫中流出丁点“蛛丝马迹”,众人方才后知后觉,原是谢后当日病根未去,便坚持抱病上朝。天子不允,两人为此大吵一架。而再细究这个中的原因……
说来说去,此次变法,影响最大便在辽西。
昔日万商齐聚之地,通商自由,百无禁忌,如今却因朝廷下令设立市易司,监督各地贸易,打击囤积居奇,且同时,鼓励无地流民从商,朝廷出面赊货,再收取部分利息。
政策尚未完全推行,不少商帮势力因恐被朝廷渗入,已纷纷向北出关,更有甚者,不惜随商队远渡海外。
曾经“车如流水马如龙”丶繁华尤胜上京的绿洲城,一时变得冷落非常,百姓怨声载道。城中人心浮动,隐有风雨欲来之势。
而谢后,素有“赤地神女”之名在身。这个当口,她病不得,垮不得,更是拖着病体,三度去信武安将军谢麒,信中陈明利弊,苦心劝民。
谢麒更将谢后手书张贴皇榜,高挂城楼,凡过路者,无不围而观之:
薄薄信纸之上,方块大的字,瞧着笨拙粗陋,甚至间或有几个显眼墨团,涂了又改。
她的文采并不出众,几近白话,显然也没请文人润笔。
可最后,就是这三封朴实无华的“劝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