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借古鉴今 > 第461章 是非篇(一)

第461章 是非篇(一)

《长短经·是非篇》主要通过列举大量历史事例和观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是非判断的复杂性和相对性。′w¨o!d^e?b~o-o!k/s_._c_o/m*以下是详细介绍:

内容概述

-是非标准的不确定性:开篇指出“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意思是天下的是非没有固定标准,不同时代、不同人有不同的是非观。例如,古代的禅让制,在当时被视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政治典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被认为是权力争夺的一种隐晦形式。

-仁与义的两面性:“仁者,爱也;义者,宜也。”但过度的仁爱可能导致偏私,如君主因宠爱某个臣子或亲属而给予不合理的赏赐;而义如果被僵化执行,可能会变成形式主义,如为了遵守所谓的“义”而不顾实际情况,导致事情无法妥善解决。

-刑罚与德治的权衡:“刑者,禁恶而劝善者也;德者,养人而成务者也。”刑罚可以禁止恶行,维护社会秩序,但如果过于严苛,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德治能培养人的品德,但如果没有刑罚作为后盾,也可能无法有效约束一些违法行为。3*1看÷¤$书(屋@小|说:?网|°! ?追(?}最?新ˉ章2+节·&×所以治理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刑罚与德治的运用。

核心观点

-变通思维的重要性:《是非篇》强调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标准和观念,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是非。例如,在战争时期,为了取得胜利,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在和平时期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手段,如使用间谍、制造假象等,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行为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正义——保卫国家和人民。

-实用主义的倾向:判断是非不仅仅依据道德准则,还应考虑实际效果和利益。只要行为能带来有利的结果,如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事业成功等,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被视为正确的。比如,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强硬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贵族特权,但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这一变革是符合秦国利益的,是正确的决策。&E3¤Z???小/·]说*网¥: ???免^o2费2\阅?$读?#!

《长短经·是非篇》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辩证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助于在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政治治理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长短经·是非篇》中涉及诸多历史事例,用以说明是非判断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以下是一些相关事例:

子贡赎人

鲁国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将其赎回,可从国库领取赎金。子贡赎回鲁国人后,却拒绝领取赎金。孔子认为,子贡此举看似高尚,实则不妥。因为子贡的行为树立了过高的道德标准,使其他人若领取赎金,会显得品德不如子贡,从而可能导致人们不再愿意赎回奴隶,这反而违背了鲁国制定赎人政策的初衷。

子路受牛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对方为表感谢送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子路的行为会鼓励更多人去救溺水者。因为人们看到做好事能得到实际回报,就会更积极地去行善。

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的子产不毁掉乡校,因为他认为人们在乡校中议论朝政,能让他了解民众的意见和需求。虽然有些议论可能对他不利,但这有助于他改进政策,更好地治理国家。如果毁掉乡校,堵住民众的言论,看似减少了反对声音,实则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连坐法等。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引起了一些贵族和民众的不满,但从长远来看,使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从当时秦国的发展需求来看,商鞅变法的举措是正确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

《长短经·是非篇》的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既有一定冲突,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冲突方面

-是非判断的灵活性与法律的确定性:《长短经·是非篇》强调是非无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而现代法治理念要求法律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以明确的条文规定行为准则,让人们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像《是非篇》那样过于灵活地判断是非,可能会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导致执法和司法的随意性。

-实用主义倾向与法律原则的坚守:《是非篇》有实用主义倾向,注重以结果和利益来判断是非。但现代法治强调法律原则和程序的重要性,即使某个行为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违反了法定程序或法律原则,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