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 第63章 石炭金山

第63章 石炭金山

雁门郡,马邑县,秃石山。¢u~s^i-p′m~a*x!.¨c¨o+m?

一处碎石铺就的山道上,舆科郎中张衡,亲自带人在山腰处巡视。

在其身后,三千多名工矿术士,和八千多名矿工副手,

他们拿着铁尺、铜管、镐铲,斧凿、勾镰、竹筐等器具,仔细勘测划线,寻找出最佳的开采路径。

看人员数量,和很显然,这是一支,隶属朝廷,州府级别以上的勘矿大队。

“铿嚓!”张衡随手敲碎一块石炭,看着缺口处黑亮到反光的晶体,不由发出一声感慨道:“典型的石山煤,质地硬实,层次分明,晶亮反光...”

“这等品质的矿脉,放眼整个大夏,也是数一数二的...”

作为舆科院的郎中令,正四品的朝廷大员,张衡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探金小队长了...

如今他的眼光,经验,见识等,皆有了质的蜕变...

只是看了眼矿石的色泽,碰撞音质,和手感轻重,便能打指纹判断出矿脉的品质...

一旁的马谡,则拿着水晶放大镜,仔细观察:“棱角分明,声音清脆,碳化程度很高...”

“最难得的是,横面已经沉淀出了金属色泽,上品中的上上品...”

马谡摆弄着黑色的石炭颗粒,将其中的结构纹理,上下左右研究了不下三十边...

但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得不让他惊叹,乃至惊奇不已,对于自然界中的矿物质,又有了新的认知...

勘碳采碳,并不是大夏独有,因为中原地区,在采碳炼碳,识碳用碳等方面的历史,从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了...

而且,晋阳图书馆的历史古籍中,便有明确记载,分辨和寻找山海矿脉的方法...

最早的山海经中载:西南三百里,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周礼中便有,掌碳属官的记载:掌灰物炭物之征令,凡炭灰之事,以时入之,以权量受之,以共邦之用...

战国时期管子·地数篇提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

上有陵石者,其下有铜,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

凡脉炭者,视其山石,数石则行,青石则否...

凡煤炭不生草木之乡,山秃无草木,下有石炭极佳...

是以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而蜀又多竹炭...

而眼前这座,面积占地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秃头山,便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石炭山...

往下深挖七八丈,可见黑泥,凿开山壁,可见黑石...

看上去开采困难,但不要忘了,眼前这可是一座占地三百平的碳山啊...

只要前期将表面一层坚硬的岩石凿开,便能获得一座超大型的,高品质的露天石碳矿,彻底解决北方确薪少柴的问题...

张衡登于一块巨石之上,俯视脚下的万里河山,不由高声赞道:“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烧木留性,不烟不焰,寒月供燃,万家灯火,保温取暖,真可贵也...”

碳者薪也柴也火也,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人类文明离不开火...

还有一句话叫,柴米油盐,百姓之家一年到头,都在为此而奔波...

其中柴恰恰排在第一位,其不仅是柴米油盐之首,更是这个时代的战略储备物资之一...

甚至在曾经的大汉,薪柴一直是民间的硬通货,也是朝廷的重要税赋来源,甚至被朝廷官员用来当俸禄发放,从薪水二上字便可见一般...

特别冬季的北方大地,取暖是百姓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更何况是更加寒冷的黄河以北地区...

很多百姓便是因为收集不到足够的干柴,无法生火取暖,抵御严寒,冻毙在冬季的风雪中...

是以,无论是百姓,还是军营中,生火取暖,烧水做饭,黑夜照明等等,无一不需...

在大夏决定解禁山海之前,北方百姓家里,一年到头都要为柴米油盐而奔波...

但这两年来,随着国学院的兴办,阴阳家的改革,舆科术士的成立,黄河以北的百姓,便再也不用为柴米油盐而发愁了...

而其中真正解决民间缺薪少柴的关键,就在于石炭的大规模开采,大大缓解了百姓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