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绝魂剑后传 > 第175章 甘肥厚味

第175章 甘肥厚味

注的命名、病因、证治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如:‘夫流注者,流者,行也。乃气血之壮,自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是有凝滞之患。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毋论穴道,随处可生。’‘因于风寒客热或暑湿交蒸,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能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内,或发于周身数处而为流注。’说明病变在于肌肉,并不是附骨而生。病因病理,本病总因正气不充,邪气壅滞而成。由于人体抵抗力减弱,再因原发病灶如患疔疮、疖、痈、跌打损伤、切口感染、产后瘀露停滞等;失于诊治,或挤压、碰撞、致毒气走散,扩入营血;或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流注全身各处,邪毒结滞不散,都能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即导致流注的形成。常见于血流缓慢的低位部分,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部等处。正如《医宗金鉴》所说:盖人之气血,每日周身流行,自无停息,或因瘀血,或因风湿,或因伤寒汗后余毒…致令气血不行,故名流注’。总之,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正不胜邪的情况下,才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辨证,第一,初起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皮色不变、微热,约二三天后,肿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有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发于夏秋兼感暑湿的,可伴有胸闷、渴不多饮、苔白腻、脉滑数等;因疔、疖等引起的,可伴有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脉象洪数等;因产后瘀露停滞、跌打损伤而引起的,则多发于小腿及大腿等处,苔薄腻或舌部伴有瘀点瘀斑,脉象活涩。第二,已经成脓,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十四天左右肿块中央微红而软,按之有波动感,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胸腹可布白痦,白痦就是白痦子,即贫血痣,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色素性皮肤病。贫血痣主要表现在躯干、四肢、面部的单发或多发的苍白色斑片,形状不规则,周围可能有卫星灶。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第三,脓疮溃破后流出黄稠或白粘脓水,肿硬疼痛渐消,身热减退,食欲增加,经半个月左右,脓尽疮口愈合。发于髂窝部的,除上述病因外。也可能在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的破损处或疮疖等引起。病变仅在髂窝部的一侧,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两三天后大腿即向上收缩,不能伸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伸屈,倘用手将患肢拉直时,则可引起剧烈疼痛,此时可使腹部向前突起,脊柱似弓状,疼痛也可牵及腰部。约七到十天,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成脓约一个月,但皮色如常,疮口愈合一般要二十天左右。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不利,不能伸直行动,往往要经过两个多月之后才能恢复正常。本病在溃脓后,往往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此时则发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苍白,脉象虚数,乃属正虚邪恋。若兼见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血等症,是为毒传脏腑引起内脏器官的转移性脓肿。鉴别诊断,下列疾病主要与髂窝流注监别,其他肌肉流注则容易诊断,下一个讲的是环跳疽,本病疼痛在髋关节部,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髂窝流注可以屈,但难伸。环跳疽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要髋关节穿刺进行鉴别。二,历节风,患病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不会化脓溃破,如患在髋关节部,其大腿收缩屈曲度较轻。髂窝流注要与其他肌肉流注相鉴别,不要混淆。髋关节流痰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得病后半年到一年以上。治疗,第一,内治,初起时应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发于夏秋之间者感受暑湿的加鲜藿香、佩兰、六一散、大豆卷、醒消丸;由疔、疖等引起的加鲜生地、丹皮;因产后瘀露停滞或跌打损伤引起的加丹参、桃仁、红花,适当减少清热解毒的药物的应用;发于髂窝部的加苍术、苡仁;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胸胁疼痛或咳喘痰血加象贝、天花粉、茅根、芦根。第二,流注已经成脓,在前方加当归、皂角刺、炙山甲。第三,流注溃后,一般不需内服草药,如有续发其他现象的,仍按前法各期处理,切勿使用补剂,否则就治死人了。但确系气血两虚者可用益气养阴、和胃化浊之法。另外,后期应增加营养,饮食应容易消化为主。流注外治,初起肿而无块的,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的,加掺红灵丹贴之。成脓宜切开引流。溃后,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果是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时,患者应趁早适当的伸屈功能锻炼,或用橡皮膏牵引。下面讲跟色素痣相似的无头疽,无头疽是属于一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