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削藩是在建文帝削藩的基础上的延续,此时的大明藩王们经历了削藩和靖难,大部分都成了惊弓之鸟,非常的老实。+8`6*z?h_o′n¨g·.-c!o*m,
加之朱棣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迫使藩王们逐渐交出护卫。但对于藩王们的其它待遇,并没有变动。
除却先后远赴北美的六王,到永乐朝的亲王也就只有十二位,其中两位还是朱棣的儿子汉王和赵王。
之前对朝廷威胁较大的秦藩和晋藩,都是朱棣的子侄辈,失去了护卫,这些人根本动弹不得。
但不是所有王爷都甘愿困守池中的,其中最不甘的还要数宁王朱权。
当初燕王朱棣从他手里连哄带骗抢走了朵颜三卫,说是成功后和他平分天下的。
到头来朱权发现自己还是天真了,朱棣登基坐殿,不但没给他任何好处,还被改封到了南昌。
之后朱权就开始韬光养晦,终日弹琴读书。他本是学道的,这期间突然就对塞学起了兴趣,朝中正好有个塞音道场出身的闲人杨壁,一来二去,这两人就有了联系。
明朝藩王是不许私交大臣的,不过杨壁实在算不得大臣,已经淡出了皇帝的视线,因此还是有些活动空间的。
刚开始大家就是谈谈学问,陆续交往了十来年,两个失意者的命运就开始联系到了一起。
杨壁深知在大明和塞国自己已经毫无前途可言,可他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还是当有所作为的时候。e萝=:?拉*{小<±说?2 ?3更=新|最?÷÷快1/°当得知了宁王心意之后,他便开始替宁王谋划起来。
此时距洪武朝分封外海的那批王爷已经近二十年了,美洲很大,但是朱权现在过去,只能往北美的内陆发展,西海岸早就被瓜分完了。
所以杨壁很早就把眼光放在南洋的无主之地,老仙的【海底两万里】他自然也是看过的,只是在唐一味到达之前,南澳大陆尚未得到确认。
因此西洋垦殖在澳洲建立定居点的新闻一出,杨壁和宁王朱权大喜,立即决定运作出海之事。李寓西这个王府白手套就到了旧港,为宁王出海打前站。
由于有了旧港这块飞地,南澳的位置优势就越发明显,只有十来天的航程,可比大明去美洲动辄两三个月便利太多了。
而李寓西的人误打误撞发现了卷毛岛,可以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没什么比这更理想了。
如今摆在宁王朱权面前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朱棣肯不肯放人?
兄弟和父子可是完全不同的,老皇帝朱元璋的那会儿,考虑的是自己出海的儿子们如何少受些苦。
可朱棣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万一他觉得你想逍遥快活,他偏不让你如愿又当如何呢?
已经隐忍了十来年的朱权,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那就撺掇别人去试探呗,比较合适的人选有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和谷王朱橞等人。·E′Z′小?说·网. .免+费-阅,读-
秦王这一支属于有些神经病的,朱尚炳一直就拎不清,数次得罪朝廷的使者,朱棣就很不爽他这个大侄子。
晋王朱济熺自幼跟朱允炆、朱尚炳、朱高炽哥几个在南京大本堂读书,感情非常好,一直对四叔篡位这事不满。
结果他兄弟还惦记着他的晋王位子,就老跟皇上打小报告,目前晋王的处境堪忧。
至于谷王朱惠,那就是跟搅屎棍,整天上蹿下跳,非常不安分。
渐渐地,朝廷就听到些风声:秦王、晋王等欲效太祖分封之故事,出海建藩。
不用说,这是朱权和杨壁他们放出的烟雾弹。
但藩王出海是大事,朱棣私下里不是没想过,可他刚从侄子手里抢了皇位,不想担上驱逐藩王的骂名。
现在既然有人提,那么朝廷就当了真,对此进行了讨论。
大学生杨荣、杨士奇,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胡濙等一致认为这是好事。
永乐朝宗藩数量不大,不计外海的那些王爷,宗藩不过百人。
但这些人的开支可不小,朱棣登基时为了安抚诸藩,一次就打赏了上百万两银子。朝廷养藩王的费用,每年也需要百万两以上。
但现在朝廷用钱的地方也多啊,修北京城的花费就数以千万两白银计,征召的徭役更是超过十万人。
如果藩王愿意出海,那么朝廷还是可以减负的。
于是朱棣下诏,询问藩王们的意见。结果一问一个不吱声,居然没人响应。
这就尴尬了啊,不是你们说要去外海,这怎么话儿说的?不是逗朝廷玩呢嘛!
实在是目前国内的这些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