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87章 寺庙,生产队,军事基地

第287章 寺庙,生产队,军事基地

瓦剌王子脱欢在塞国支持下,重返瓦剌并且成为首领。/如!雯.网^ *已`发`布~醉′辛~彰¨結`

说起这位脱欢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有个儿子叫也先,就是后来在土木堡生擒明堡宗的那位。

而脱欢也是个能人,正是在他的一手经营下,瓦剌最终打败并吞并了鞑靼,重新统一了蒙古。

但在塞国的参与之下,事情全都变了。

联合军事演习之后,脱欢坐稳了瓦剌首领的位置。但南秀节的骑201旅居然不走了,塞国声称为了保护在瓦剌的塞国传教士及投资企业的安全,请求在饮马河一带租借一块土地,建立军事基地。

当时脱欢到底年轻,觉得饮马河的塞军可以监视鞑靼的一举一动,并且可以抵御大明,还能得到不菲的租金,可谓一举多得,就爽快答应了。

结果塞国人反手就搞一带一路。

从哈密到巴里坤,横贯蒙古高原,修了条路。也不是啥等级公路,就是用压路机压出来一条土路。

这条路就把瓦剌的各个贸易点给串联了起来,同时也可以对军事基地提供物资补给。

随着公路修通,塞音教的传教士、学校跟着塞国商品一股脑儿全都带进来了。

为了便于传教,塞国人把寺庙建在学校里面,而学校则是塞国援建。+幻`想¢姬′ ,追~罪¨辛\漳!结-

脱欢好歹在总山呆过一段时间,在塞国的日子,他也意识到了草原部落和塞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他对塞国人免费传播知识还是很感激的。

等他琢磨过来一切将会彻底动摇蒙古贵族的统治根基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刘学勤设计的是一套组合拳。

在塞国的塞音教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寺庙,顶多就是找几间屋子,一个教士就能开展工作了。

可为什么在草原要搞这么正规呢?主要还是要通过寺庙、学校、贸易点这些固化下来的公共资源,把居无定所的蒙古牧民给固定下来。

归根到底,就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清朝康熙说“一座庙胜十万兵”,就是通过宗教来限制蒙古骑兵的活动范围。到了刘学勤这儿,肯定要搞的更彻底。

对于普通牧民,塞音教教士的传教内容很简单,主要以问答的方式,来阐述塞音老仙的观点。例如:

有人问,“我们居住的天地是圆的还是方的?”老仙答:“是圆的。”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穷有的人富?”老仙答:“富人拿走了穷人的福利。.g¨u`g_e?b.o?o·k?.,c_o?m.”

有人问:“人生为何会有烦恼?”答:“信老仙,得永生。”

……

诸如此类,就是类似于生活百科。但由于观点新颖,很快就吸引了许多的牧民。游牧民族由于外向的性格,以及天然的流动性,使得他们特别容易接受外来的宗教。

可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且塞音教确实搞出了许多在牧民看来不可思议,超越人力的机械,比如蒸汽机、汽车、飞艇等等,很快就在瓦剌掀起了一股宗教热潮。

甚至蔓延到了鞑靼部。

而随着塞国企业开始投资瓦剌,生产队这种新型生产模式,很快就在瓦剌各地风靡。

最先是河州乳液、丰收农业等一些公司在瓦剌建牧场、农场,同时就引进了生产队的模式。

但这就从根子上触及到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基础。

可能许多书友不清楚,自成吉思汗兴起之后,蒙古就开始实行封建领主制。

这与周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相似的,只不过周朝是农耕文化,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样一直向外扩张。

在这种制度下,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就是最大的地主(牧场主),然后向下分为万户、千户之类。

普通牧民自然没有牧场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放牧)。那么自然和农民一样,佃地主的田地是要交地租的。

蒙古贵族对牧民(奴)采取抽分税制,对其放牧的牛羊逢百抽一,相当于1%的税率。

但由于牧民随时要被贵族征召参加战争,也需要服徭役,所以这个税率也未见的就那么低。因为你要把付出的“血税”另外算计的。

塞国企业从瓦剌贵族手里租借牧场,也需要请牧民为其工作。

于是就有一部分牧民成了打工人,有了固定收入。

这个过程与关西物流的蓝牙等人经历的转变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