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73章 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273章 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

为了防止塞国把大明子民带偏,皇帝朱棣动了真格。+k\k^x′s?w~.-o/r?g\

新兴帝国的上层意志贯彻下去,犹如精确的齿轮组运转,不带一点儿打折。

【塞音时报】等塞国读物重新被封禁,其中就包括前一阵的畅销书【弑夫日记】等。

完全禁绝是不可能的,朱棣自己也要看,士大夫也要看,要不怎么了解塞国时政,还怎么炒股?

况且两国贸易往来并未遭禁,夹带私货不要太容易。

但也导致塞国书报的价格暴涨五倍不止,起码大部分人是看不起了。

除了边境省份,其余地方的明人再想去塞国做工,难度已经极大。

贩卖劳工的蛇头发现打通关节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不得不放弃这门有前途的职业。他们摇身一变,做起了猎头。

因为此时大明的南直隶,闽浙等省份已经发展起来了,工矿两开花,工业化的热度,丝毫不逊塞国的欠发达地区。

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而这就需要各种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首先发展起来的,还是松江府的纺织工业。

这些年塞国的北美垦殖公司在大规模用奴隶种植棉花,包括周国在内的北美各诸侯国,一向唯新狄马首是瞻,起码在经济方面,一直在默默抄作业。

都飘落海外了,还是务实一些为好。

昔日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今日北美诸侯国自然也会,启以塞政,疆以狄索。

新狄人抓土着种棉花,他们也种棉花;新狄人去南美搞橡胶种植园,他们也种橡胶。′w^a~n!g`l′i\s.o′n¢g\.+c·o^m·反正一概照做就是,除非是人家不给教的,比如造枪造炮,机器制造等。

那就实在没辙了,只能拿真金白银换。

至于去抢,也不是没试过。辽王朱植就仗着自家来得早,地盘大,人口多,劫掠过北美垦殖的商船,还去人家在南美的橡胶园割过橡胶。

当时是韩虎主政末期,新狄的塞人实在太少,只能先忍气吞声。

等党娥带着3000教兵到了北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辽国境内杀了个对穿,还放火把辽王朱植的王宫给烧了。

辽王没敢在国内呆着,领着人在白令海峡一带漂泊了三个月,要不是捕猎到海豹,险些没给饿死。

而朱植也成为历史记载最早到达北极圈的华人。

言归正传,刚开始北美殖民地是吧棉花贩回大明,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么干有点儿傻,还是纺成纱运回去比较节省运费。

陶氏纺纱机都发明多少年了,如今早已不是啥新鲜玩意。此类机器可难不倒大明工匠,如今大明就有专门生产纱机、织机的工厂。

而且人家不用给庶务峰交专利费,又做了技术改进。靠着大明廉价劳动力,在织机生产成本上打败了塞国机器。

导致塞国机器滞销,为此皇帝还颁发过嘉奖令,说是“大国工匠,壮我国威”云云。

松江府等地原本就是大明的纺织中心,有了北美廉价纱线的加持,大明生产的布匹开始后来居上,不但把塞国原来的市场份额蚕食殆尽,比如日本、朝鲜、北美诸国、西洋诸国等,后来反而返销塞国。.兰′兰\文+学, \庚¢欣+醉-全!

对此塞国方面也没啥表示,你来我往方才是生意长久之道。

塞国的纺织工业积极应对,很快作出调整,纷纷往成衣制造,品牌服装设计等方向转型。

当然了,这两年迪化的棉花下来了,人家塞国的纺纱织布工业又有所抬头。起码松江府的厂商直观感受就是,塞国商人的采购要求越来越严格。

对纱线针数,布匹花色、样式等越来越挑剔,价格也压得比以前狠。

与此同时,由于明塞两国经济飞速发展,两国对白银的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状态。

大明在外贸中尝到了甜头,又有北美那边的白银流入,并未如原本历史那样禁止白银流通,反而发行了永乐银元。

大宗货物交易更促进了白银生产,而大明如今的白银主产地就是闽浙两省,差不多能占全国九成。

朱得立是福建尤溪县人,他前几年包了个银矿洞子,刚开始只有七八个工人,人工挖掘,产量很低。

一年向朝廷缴纳的税款就三十多两,此时明朝廷对私人采矿是默许的,但税收高达30%。

不过这几年朱得立的矿井也做大了,他通过中间商进了一批塞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